屈联西 发表于 2010-10-7 08:27:29

“干得越多,学得越多”——记河南豫光锌业公司总工程师张卫国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作者:屈联西
       今年8月底,在河南省发改委委托济源市发改委组织召开的竣工验收会上,豫光10万吨电锌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作为豫光锌业公司的总工程师,虽然张卫国对工程早已心中有数,知道通过验收是顺理成章的,但当他听到专家宣布工程通过验收时,还是大大松了一口气。

“豫光给了我发展的平台”

    张卫国1988年7月从南方冶金学院有色冶炼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豫光。那年,他22岁。豫光当年的电解铅产量是3500吨。第二年,豫光一期扩建投产后,电铅生产能力仅为5000吨。
    在一期工程,张卫国从烧结、鼓风炉到原料工段,每个工段都干了两个多月,对设备及生产工艺已了如指掌。1989年3月,豫光进行二期工程扩建时,他便参加了工艺及部分非标设备的设计。并一手完成了试产资料的准备工作。1992年,该工程通过河南省黄金局组织的竣工验收,豫光的电铅产量达到了1万吨。
    当时的豫光,正是由小到大发展的初期,基础管理工作特别是工艺管理工作方面比较落后。二期工程投产后,张卫国转入了工艺文件体系的建立。他利用专业知识,结合实践,把公司工艺卡及技术管理文件,编制成冶金系统规范的工艺文件体系,使企业工艺技术管理上了一个大台阶。
    其后,张卫国又转入了三期扩建的设计材料准备,重点仍然是工艺管理,他主抓金银湿法工艺。1993年,三期扩建工程动工。1997年,三期烟气制酸系统一次试产成功,三期工程全部完工。他深入车间,深入一线,一个个工序进行实践、实验,编制完成了操作规程的制定。三期工程达产后,豫光电铅年产量为5万吨。
    当时,张卫国住在办公室,常常加班到深夜,有时候甚至整夜不休息。他还先后参加了公司湿法阳极泥工艺改进研究,该项成果获省冶金建材厅科技奖;制定了硝酸银项目试验方案并组织实施,该项目年获利润30万元;参加编写《铜锑泌有价金属技改工程》、《再生铅技改工程》等项目建议书……
    从技术员到工程师,从集团公司科技处副处长到股份公司科技部部长,再到股份公司总工程师,张卫国成长为豫光的技术骨干。
    “豫光给了我发展的平台。”张卫国这样说。

“豫光速度”设计者

    1998年,张卫国向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提供了6万多字的原始资料。1999年10月,《铅冶炼烟气(尘)综合治理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京通过专家论证。2000年8月,工程奠基开工,2002年5月工程竣工试产。
    在工程试产前,张卫国通过查询图纸及相关资料,主持编制完成了生产工艺、经济技术指标。他参与编制了底吹炉熔炼系统的试验、试产方案,并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状况,获取第一手生产工艺数据,修订了生产工艺及生产技术指标。
    氧气底吹炉熔炼系统的生产基本正常之后,张卫国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制定了富铅渣试验方案,并组织了实施。组织编制了鼓风炉熔炼富铅渣及经济比较专项报告。根据富铅渣试验情况,编制了鼓风炉试产方案,顺利完成了鼓风炉还原系统的试产工作。
    从四期扩建开始,豫光先后建了3条电解铅生产线,产能迅速扩大。2005年达到23万吨,今年预计可生产电解铅28万吨。铅锌生产能力达40万吨。豫光跨越式发展的现象,被同行业称为“豫光速度”。
    张卫国是“豫光速度”的主要设计者。

铅锌互补显优势

    为了发挥铅锌互补的优势,2003年,豫光决定上马10万吨电锌工程。张卫国被调入10万吨电锌扩建指挥部,任工艺技术处处长。从此,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10万吨电锌工程的设计中。
    由于受“非典”影响,加上设计院设计项目多,人员少,10万吨电锌工程设计不能按进度进行。张卫国多次到北京院,并派人常驻北京,充分利用长期与设计人员建立的人缘关系,不断加强沟通,大大促进了设计进度。到2004年8月底,共配合完成51个子项目13类专业施工图350种2700余套。工程施工图设计全部完成,确保了施工进度。
    10万吨电锌工程是豫光第一个锌项目,所有参与人员都是新手。张卫国带领工艺处人员,利用同学等关系,先后安排300多人(次),到湖南、甘肃、内蒙古等地锌冶炼企业培训。并聘请各类的既懂工艺技术又有丰富实际操作经验的专家,在试产中跟踪服务,及时指导,工程试产顺利。
    2005年3月28日,焙烧、硫酸系统投料生产,当天即顺利产出合格的焙砂和硫酸产品,日产焙砂650吨,超出设计能力30余吨;4月8日,湿法浸出系统投料运行,各种指标很快趋于正常;4月21日,净液系统产出合格的新液;4月26日电解系统开始通电生产,5月18日成功产出了第一批锌锭产品,比计划提前了近两个月。
    2005年,公司生产电锌5万吨,产品供不应求。今年预计可生产电锌10万吨。

向综合回收要效益

    豫光10万吨电锌工程设计之初,张卫国就把资源综合回收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工程投产之初,就回收了铅、铜、硫等有价元素。
    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在投产后的短短1年多时间里,张卫国先后负责设计、负责建设了精镉、银浮选、铟锗回收等资源综合回收工程。其中,精镉回收工程2005年11月开工,今年8月生产出第一块精镉锭;银浮选工程2005年 8月开工, 今年7月投料生产;铟锗回收工程今年9月开工,预计明年5月竣工。
    目前,公司已综合回收铜、铅、银、铟、镉等多种有价金属,回收效益十分显著。

干得越多,学得越多

    近年来,张卫国辛勤耕耘,利用业余时间,发表多篇论文。其中,论文《济源黄金冶炼厂拟改进的铅阳极泥全湿法工艺简述》、《铅阳极泥亚钠分银的分析》、《水—火联合法处理铅阳极泥工艺》等,先后被收入《贵金属》等多种论文集。
    他还主持编写了《粗铅冶炼》、《铅精炼》、《贵金属冶炼》和《锌冶炼》等多种职工培训教材。参与编写了《铅锌冶金》、《铅冶炼》、《锌冶炼》等多套在国内公开发行的职工培训教材,为铅锌行业职工培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同行业人士问张卫国如何取得这些成绩时,他回答说:“干得越多,学得也越多。”

星星 发表于 2010-10-19 15:28:15

干得越多,学得越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干得越多,学得越多”——记河南豫光锌业公司总工程师张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