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0-7-25 15:57:19

向执着与坚守的人们和文学致敬

作者 蒋述卓

      岭南,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
      30 多年前,当改革开放的巨轮在南海边试水,就注定了要书写一段波澜壮阔的航程。
      上世纪80 年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初始阶段,珠三角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四面八方的候鸟,一批批操着不同口音的年轻人,将淘金的梦想塞进简单的行囊,蜂拥进南下的绿皮车,来到这充满梦想与憧憬的土地。伴着潮湿的海风,他们开始在这片陌生的土地播种希望。在新建的厂房和车间,在机器轰鸣声中,忘记了乡愁和水土不服,年轻的心,不知疲累,将青春和梦想扎在机械的流水线上,握在自己的手上。

      那是一个不安分的年代,迪斯科、朦胧诗、流行歌曲、牛仔服……世界的光怪陆离,文学的方兴未艾,撞击着这些年轻人的心。躁动的青春,沉淀的梦想,触礁的现实,苦闷的心情,以及漂泊异乡的酸楚和深入骨髓中的乡愁,文字和文学成为他们内心焦虑的唯一解药。繁忙的工作之余,微弱的灯光下,他们开始倾诉和书写,用文字安抚受伤的心灵。当这些被贴上“打工”标签的文学作品,以其鲜活的现场,朴素的语境,引起了同样漂泊异乡的年轻人共鸣的同时,也获得了外界的关注。《大鹏湾》、《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打工诗人》、《南飞燕》、《嘉应文学》、《黄金时代》、《打工族》等打工文学读物也应运而生,而他们中间的实力超群者,开始显山露水,并逐渐被主流文学所认同。这种红红火火的局面一直延续至上世界90 年代,伴随着《外来妹》、《情满珠江》、《公关小姐》等影视作品的家喻户晓,加上《弯弯的月亮》、《一封家书》、《你在他乡还好吗》一批岭南制造的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也将打工文学推上了巅峰。

      时间进入21 世纪,当年第一代创业者已步入中年,他们中的大多数因为要赡养老人和孩子,不得不回到自己家中,有的还在出租房过着漂泊的生活,带着他们的下一代在城市辗转,他们中间的佼佼者,通过努力和打拼,改写了人生的命运。从蓝领到白领,从打工者到外来员工,从产业工人到新广东人,身份的改变,称谓的变化,但他们依旧不能完全融入进熟悉而陌生的城市,高楼阴影和灯火繁华的背后,内心仍保持着原乡人的善良、执拗和谦卑天性。
      随着电子读物的兴起和快餐文化的盛行,人们与外界对话和交往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学,作为曾经的精神家园不再神圣,逐渐被商品社会和剩余价值所遗弃。聊天、视频、微信、游戏、淘宝,业余生活的多样化,使得80、90 后的产业工人不再把写作当作宣泄情感的唯一途径。他们之中,只有小部分在坚守,借助企业内刊,延续着心中对文学的热爱,用卑微的灯火烛照尘世的情怀,有的则改变了方式,学会了在网络世界里自由飞翔,在那里寻找乌托邦的梦想。正是这沉默的一小分子,构成工业社会和商品世界最柔软的部分。

      五月的南粤大地上早已姹紫嫣红。编辑出版这期专刊,既不是对打工文学的小结,也不是为打工文学悲摧,只是为了向普天下的劳动者致敬!向所有贴近现实和泥土,为梦想不懈追求的人们致敬。
      因为你们执着和坚持,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向执着与坚守的人们和文学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