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20-7-31 15:39:36

国产啤酒要站上消费升级风口

分析中国啤酒行业的特点,要从啤酒本身的产品特性说起。不像白酒“越藏越香”,啤酒对保鲜的要求很高,瓶装啤酒保质期往往只有6个月,罐装也只有1年左右。同时,由于酒瓶重,运输成本高,导致啤酒不宜长途运输。这些特性共同决定了:啤酒市场存在销售半径。

  于是,早年间中国市场出现“一城一啤”的局面:北京五星、上海力波、天津长城、重庆山城、广东珠江……全国各地甚至县里都有自己的啤酒厂。这种情况下,啤酒企业想发展壮大、扩大销售半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并购当地啤酒品牌。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啤酒市场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群雄逐鹿、“大鱼吃小鱼”的兼并史。

  最终,历经多年扩张和重组,中国啤酒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形成“五霸”格局:招商证券数据显示,2019年,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亚太、燕京啤酒、嘉士伯五大啤酒厂商占据了中国啤酒市场73.5%的份额。

  在急速的市场扩张中,“价格战”是企业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华润、青岛、燕京也正是靠着“以价换量”,迅速成长为国内啤酒三巨头。不过,这也带来中国啤酒市场的另一种纵向格局:本土啤酒集中在低端市场,中高端则被外资品牌占据。比如,百威虽然在整体啤酒市场中占有率为16.3%,却占据了高端啤酒市场的45%;相反,华润尽管整体市场份额达到25.2%,但其高端市场份额仅有15%。

  这种“外高中低”的格局,在市场处于“跑马圈地”的增量阶段时,弊端尚不明显。然而随着市场格局趋于稳定、竞争进入存量搏杀阶段,本土酒厂们的压力突然大了起来。长期“以价换份额”的策略,使得本土啤酒吨价明显低于外资品牌。2019年,中国啤酒企业的平均毛利为38.18%,而百威、喜力、嘉士伯则分别为61.09%、50.27%、49.53%——大家越来越拼命,钱却越来越难挣。

  这种背景下,向中高端市场进发,成为中国啤酒厂商必须作出的战略抉择。而这一次,中国啤酒厂商也确实乘上了“东风”,因为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也悄然迎来了快速升级。

  啤酒的消费主力是年轻人。“90后”“00后”逐渐成长,这一代消费群体的啤酒文化也出现了改变。“对着大绿棒子猛吹”逐渐被“少喝酒,喝好酒”所替代,工业流水线生产的大众啤酒逐渐被口感更为丰富的各种精酿所替代。对于中国啤酒厂商来说,如果能把握住中国新兴消费群体旺盛的消费升级需要,开发出比外资品牌更适合国人口感的中高端产品,将很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如果说,过去中国啤酒行业拼的是渠道和产能,那么未来的竞争将回归产品本身。本土企业要思考的是,当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我们能为消费者提供怎样的产品?

  客观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起个案的舆论走向,都可能让人始料未及。一些事件被网络语言、调侃包裹乃至形成“梗”,多数时候其实也无伤大雅。但就这起骇人听闻的案件而言,舆论的诸多调侃,显然已有变味的嫌疑。虽然不能说由它所引申出的各种段子、网言网语都带着恶意,但相较于案件本身的悲剧色彩,它无疑是轻佻的,也缺乏对逝者及其家人的应有尊重。

  案件越骇人、离奇,可能引发的关注越多,从而引发“歪楼”解读的概率也越大。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反馈的普遍规律。虽说社会的公共情绪不必总是处于严肃、紧张状态,但一个健康、正常的舆论生态,也应该是能够在该严肃的地方严肃,该放松的地方放松。若一切都可被调侃,一切话题都首先服膺于流量的需要,这种对公共事件严肃性无远弗届的消解倾向,恰恰是应验了英国作家赫胥黎所预言的“美丽新世界”。而它所带来的危害,将令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比如,这次案件中,杭州警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调查,在体现对生命负责的同时,也为失踪案件的处置树立了一个正面样本。即如一些分析者所指出,很多成年人失踪案件由于难以获得足够的调查重视,往往不了了之,像这次案件一样能够最终“水落石出”的,其实有着诸多的“偶然性”。那么,如何让这种“偶然性”成为必然性,就至少是这起事件应该真正引发关注的严肃议题之一,也是真正关系到每个人利益的公共议题。

  必须承认,互联网话语对于公共事件的严肃性、公共性有着很强消解能力。比如,当前从自媒体到主流媒体,都习惯把对公共事件的围观称为“吃瓜”,而每个参与者自然成了“吃瓜群众”。对应的潜台词就是,每个人都成为抽离事件本身的“看客”,而事件本身只是一只孤立的“瓜”。这种预设立场的说法,其实与忽视事件内核,形成了一种逻辑上的自洽,很容易将舆论围观导向一种泛娱乐化狂欢。

  的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舆论调侃动机是不必的。但从另一角度看,相较于明显的恶意和善意,没有立场的无意识、不加思考的集体调侃,反而更值得警惕。因为它意味着对于公共事件严肃性的审视,已经被条件反射式的调侃所代替,每个人首先去找“噱头”,而自动放弃了价值立场、善与恶乃至是与非的判断和审视,这才是最可怕的。

  克制意识,在“乐于吃瓜”的舆论风气中,恰恰是最珍贵的品质。一句话,不是所有的公共事件都适合调侃,或者适合以戏谑的态度来解读,把握好个中分寸——法律、公序良俗、伦理道德,全在于克制——克制滥情,克制不假思索的跟风式调侃,也克制对流量的无底线追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产啤酒要站上消费升级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