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当农民”不该是反面教材
“硕士当农民”不该是反面教材26岁的消源曾在国外攻读了7年文学专业,去年她回老家湖南娄底,承包了2400亩地当上了农民。不久前她公司产品获了省级大奖,但村民仍然不太理解她的选择,肖源说:“大家会让孩子不要学我回乡当农民”。(8月4日《红星新闻》)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农民就是干粗活,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庄稼地里做农活,尤其是那些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都欠发达的地区,农民依旧靠着人力和体力起早摸黑在地里忙活着。于是,无论是同村村民,还是自家父母长辈,都希望村里孩子考上大学后,不要再回来务农。毕竟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想要过好日子,享受上层人的生活,就必须选好专业,发奋钻研,到大城市发展,拿高薪。
可有些事情并非如人想象的那样,无论是大学生回乡养猪,还是大学生开餐馆做早点铺子,这些都个人职业选择的自由,是心随所愿的目标追求。有人说,消源曾好不容易“鲤鱼跳农民”,怎么还回乡当农民,这是一个反面教材,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她那样。
然,笔者认为,“硕士当农民”不该是反面教材。俗话说:人各有志。学历再高,没有自己心中的目标高,人生之路再长,也不如脚底下的路长。事实上,人生在世除了追求物质利益和享受之外,还有丰富充盈的精神世界也很重要。
就拿“硕士当农民”来说,一方面,新时代农民,不同于往日的农民,纯属靠人力和体力在田间地头周而复始劳作,取而代之的都是些机械化、自动化所替代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民也是新时代最光荣、最耀眼的职业,农村也是人们心向神往的居住地,农业也是集产供销为一体的现代化、机械化的生产流程;另一方面,很多农村都急需高知识分子人才参与家乡建设,参与农村和农业建设,尤其是要带领家乡父老乡亲,依靠科学技术力量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走向发家致富。由此,不论怎么讲,“硕士当农民”非但不是反面教材,反而还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责任担当、有对家乡感恩情怀的好样板。 鲤鱼跳龙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