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工匠精神 梦圆“神州第一梁”
在今年6月黑龙江省职工创业创新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白伟东作为这次报告团里的唯一一名大兴安岭“务林人”,深感自豪。他在报告中写到,“我深知创新的道路上充满荆棘与坎坷,难免要有付出与牺牲,我不后悔!如果说,把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工匠比作中国创造密不可分的三个环节,我就是‘龙江工匠’那一环,我愿为龙江振兴贡献所有的智慧和力量。以‘大国工匠’精神去擦亮‘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品牌,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我们普通工人的时代担当!一些有实力的外省企业来挖我,但我舍不下兴安的青山绿水,我的根在大兴安岭,我要在这里实现一个从‘小木匠’到‘大国工匠’的梦想。”他用平实的话语,将创业、创新的“镜头”展现在大家眼前。台上,或哽咽或激昂;台下,同感受同振奋。一次次的掌声雷动,一次次的热泪盈眶,让会场听众感受到了奋发向上的力量,久久不能平复激动的心情……他用执著演绎了一曲华夏子孙创新创造的民族壮歌。能够站上国家科技创新的领奖台是多少科研人员一生的梦想。正是因为心中有着这份梦想,来自大兴安岭神州北极木业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白伟东,多年来“践行工匠精神”,潜心专研,默默攻关,实现自我超越,30年来他始终奋战在生产一线,先后获得国家专利24项,解决木结构生产设计难题30余项。最终凭借研发的“异形承载木梁拼板制造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工人最高奖项。今年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白伟东作为一名一线技术工人荣登国家科技奖励最高领奖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
心系木业
从“小木匠”到“大国工匠”的蜕变
1970年生人的白伟东,5岁那年,跟随转业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父亲,来到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祖国最北极的漠河县前哨林场。白伟东说,父辈那一代建设大兴安岭的人,有智慧和胆气,大兴安岭建设的精气都在这一代建设人身上。少年时期的白伟东,便将建设的梦想牢牢地播种在了这一方灵秀之地。
由于父母身体不好,他17岁初中刚毕业就参加了工作。1987年那场震惊中外的“五六”火灾过后,漠河县为抢运火烧木组建了漠河航运公司,白伟东到黑漠推351号船上当了一名学徒。
白伟东的第一个师傅是最早一代的技术工人,白伟东从师傅的身上学到了老一代工人的踏实与执著。然而随着技术的与时俱进,老师傅的很多数据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设备。那时白伟东意识到,探索技术这一道路永无止境。靠着自己的勤奋与努力,短短3年的时间他就从学徒工考取当时三江最年轻的轮机长。
1996年,漠河宜家木业公司(神州北极木业有限公司前身)从台湾购进了当时最先进的成套集成材自动化生产线设备,急需一名技术人员,白伟东应聘来到宜家木业公司负责维护当时最先进的集成材自动化生产设备。从此,他与木工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工作初期,我从事林业机械设备的组装、拆卸和维修,这让我对机械原理产生了痴迷,特别是对加工后的树木型材有着说不尽的喜爱。”机械虽然有共同之处,但是船舶制造技术与木工机械技术还是大相径庭。为了能够熟练地掌握高精度进口设备的先进技术,他不知熬过多少通宵。作为研发部技术骨干,多年的技术工作,使他养成了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勇于破解各种难题的工作习惯。要维护好设备需要具备丰富的机电、电气一体化知识,白伟东靠着掌握的机械技术,凭着一股勇往直前的钻劲和一股锲而不舍的韧劲,对着图纸和设备,边学习边研究,硬是把设备研究个透,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不少兄弟单位的进口设备出现问题,都请白伟东去帮助解决。一时间,白伟东在大兴安岭和内蒙古林区名声大噪,以至于北京和大连的一些公司以10万年薪争相聘请他。“以当时的收入来说,那真是天大的诱惑,但我舍不下大兴安岭的青山绿水,我离不开这方养育我的水土。”白伟东还是选择了放弃,留在公司一干就是20年。
就在大兴安岭,白伟东实现了从一个“小木匠”到“大国工匠”的成功蜕变。
永不言败 敢与国外同行叫板
1998年,一个日本客户来公司订购6.2米长的集成材,而公司的指接机不足4.2米。日本专家说:“你们中国人做不了这样的事情”,语气中满是蔑视。白伟东愤怒了,当即拍了胸脯,承诺3天拿出方案。消息不胫而走,引来一片讥讽和嘲笑。白伟东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有些后悔自己太鲁莽、太草率。72小时不眠不休,反复设计研究,最终,奇迹出现!白伟东乘势而上,转而研究落叶松结构材的加工,并对设备进行改造,紧接着又申报了4项国家专利。
有一年,因为要完成出口日、韩的订单,车间需要加班加点两班倒生产,为了保障生产进度,白伟东就在修理间搭了一张床,和衣而睡连轴转,一住就是两个月。这段时间,白伟东是车间生产他巡查,工人休息他检修、更换刀具,公司没有食堂吃饭就对付一口。因为长时间不回家,他一岁大的女儿找爸爸,爱人就抱着孩子去单位,看到孩子的那一刻,白伟东的眼圈红了,爱人看到他消瘦的脸庞和沾满油污的双手,也流下了心疼的泪水。
白伟东辛劳付出,换来的是保质保量准时,令外国商家点赞的优质产品。
十年磨剑 勇挑“中国第一梁”
激情似火的白伟东是个敢于大胆创新的人,他不满足已经学到手的对木工机械拆拆卸卸、修修补补的技术,他的理想是向技术革新和设备制造的目标冲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起初,白伟东搞革新和制造并不是一帆风顺,心中的美梦多次化为泡影。失败是成功之母,白伟东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他想,凭自己现在的技术还不能急于求成。于是,他调整了思路:革新和创造要从修旧利废上开始。他利用下班后10余天的时间,修复了从台湾进口设备SYC—3D砂光机、SYC—143单片锯和乙特拼板机。在反复探索的基础上,他又大胆实验把4台粗笨的小圆盘锯改制成了精截锯,既省电又安全,使用效果非常好。
2007年10月,他带领车间所有人,将原有的拼板机、指接机进行改造,使原本只能生产6米多长的产品,现在能拼接12米长的产品,此项技术在国内是首次创新使用,填补了国内方面的空白。宜家木业公司能生产出12米长的特型木梁,在新产品的开发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07年11月第四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由白伟东主导研发生产的12米超长大型直梁及北极木制别墅荣膺金奖和特别金奖,同时获得国家林业局局长亲笔题名——“中国第一梁”的殊荣。
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开发了木梁加工生产线,白伟东又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套木梁承载拼板机。该机不但能够拼做胶合木梁,而且还可以拼做木层墙体,收到了小材大用、次材优用、高效利用的成效。为了减少劳动强度和输送方便,他还自行设计制造了24长滚料台和指接木梁两用车。
传承工匠精神 是一生的追求和梦想
曾经有一段时间,白伟东的创新遇到瓶颈,研发停滞不前,他总感觉力不从心,消沉、低迷,找不到前进的方向。通过反思,白伟东找到问题所在,那就是专业知识的匮乏。此后,他自学了《汽动与液压》、《机电一体化》、《林业起重输送机》等专业知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仅读书笔记就做了20余万字。经过不懈努力,他考取了高级技师,通过自学,拿到大学本科证书。2011年,白伟东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计划课题《落叶松结构结点设计研究与示范》项目,成为国家标准《结构用集成材》和《木结构设计规范》的参与修订者。与此同时,白伟东参与了同济大学牵头的“节能型木骨架墙体材料的研发”项目,参与起草与修订了国家标准GB50005《木结构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数据与技术资料,提高了公司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市场定价权。
大兴安岭连绵密布的群山中,79%的林业资源为落叶松,落叶松是最好的结构用材,其力学性能好于北美、北欧、日本等国家的木材。落叶松的木干含有丰富的油脂,可供土木工程、器具、枕木、电杆、造纸等用途,其油脂中的纤维长,弹性好,有拉点力量,制作成牛皮纸、水泥袋子等不会断裂。而将这一层一层的油脂脱离出来并加以充分利用,这将是一次突破性的应用。
而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胶合木产品,直到最近10年在北京、上海、杭州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出现了大批木结构建筑。由于树木匮乏,木材大部分从国外进口,如何把握好我国的落叶松资源,并将其变为有效的机构采,成为白伟东一时研究的要义。但国产落叶松加工成胶合木构件强度需经试验测定,对做试验的装置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明确要求,于是,白伟东在原有力学试验基础上设计了胶合木梁弯曲试验装置,并进行了相应的测试。最终,白伟东通过对30个胶合木梁试件的试验研究,他发表了《落叶松胶合木梁弯曲试验装置设计》论文。结合落叶松在我国的资源优势,白伟东所提出的落叶松工程木梁的良好力学性能,如今,在中国市场得到广泛的应用,胶合木构件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2013年,大兴安岭集团公司去日本考察直径300毫米空心木柱项目,日本同行们都说:“这个产品中国企业做不了。”白伟东的倔脾气又上来了,我就要把这件事情做好给你们看看!但一开始白伟东和他的团队就选错了方向,而且越错越远,光是方案就推翻了20多次,始终没有攻克技术难关。正在迷茫时,助手不经意间的一句“以柔克刚”使白伟东豁然开朗,也使整个研发峰回路转。团队运用“柔性收缩”思维,通过半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制作出第一台空心木柱液压拼圆机,可以生产规格300毫米-1200毫米以内任意直径和长度的空心木柱,填补了国内外同类型设备的空白,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近年来随着木材精深加工的发展,对大型承载木梁、木柱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行业内现有的通用型木材加工设备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于是白伟东编写了《异形承载木梁拼板制造技术与应用》项目可研报告,得到了公司立项批准。凭着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对设备的深入研究,白伟东设计了YJ12500L型异形承载木梁拼板机,用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拼板机的制造并投入生产,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时代担当
用“大国工匠”精神 擦亮“中国创造”品牌
历时7年,由白伟东独立主持完成的《异形承载木梁拼板制造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木结构建筑领域迄今为止被授予的最高科研荣誉。这个项目共研发木构件加工设备25台套,尤其是采用指接技术、空心技术,可节约木材30%以上,使森林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填补了国际空白。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对此评价: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应用性,推动发展木结构产业,将有力助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有人认为,现在都进入工业4.0时代了,人能做到的,机器人也能做到,还需要工匠吗?还需要工匠精神吗?白伟东不以为然,“任何先进技术都是手臂的延伸,科技发展不能替代工匠勤劳智慧的双手。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既需要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大国工匠,更需要从容独立、执著专一、务实创新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才是中国创造的内在支撑和恒久动力。”谈到对技术创新的认知和愿景,白伟东深切表示,“10年前一次焊接操作,让我的手臂留下了永久的创伤,至今无法伸直高抬,夜间常常隐隐作痛。可是,我深知创新的道路上难免要有付出与牺牲,我愿为龙江振兴,实现中国梦贡献所有的智慧和力量”。
这就是当代“中国工匠”的胸怀!由白伟东创建成立的“神州北极木业创新工作室”取得了斐然成果。几年来,白伟东带领公司的木结构设计、研发与制造团队,培养设计人才4人,制造、创新人才12人,获得国家专利24项,解决了木结构生产、设计及创新难题30余项;2014年班组被评为黑龙江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省工人先锋号,2016年又荣膺全国工人先锋号;2015年被省工信委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企业的设计、研发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几十年来扎实的工作,白伟东本人也得到了国家、省、地有关部门的认可。他先后获得地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省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荣获黑龙江省职工创业创新标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