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0-8-12 10:09:46

吴晓静创新工作室:为港口创新增添动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在唐山港集团第二港埠公司,就有这么一支名副其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队伍——吴晓静创新工作室。这个以唐山港集团劳动模范吴晓静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如何运转?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在京唐港14、15号码头,整齐排列着六台自动化作业的大豆漏斗。当指示灯发出绿色信号后,在一旁等候的大车缓慢起步,驶入作业区。当到达指定位置时,司机通过后视镜观察到信号灯变红,此时停车,漏斗自动打开,装车,漏斗自动关闭。当信号灯再次变绿,车辆重新起步,再停车、装车。如此反复四次,完成一标准车的装车任务,30吨,不超载,也不亏吨。但在2019年以前,这里的大豆装卸还需要工人手动操控,作业效率低,安全风险大。

       怎样才能把工人从高处作业替代下来、降低安全风险?怎样才能加快装车速度、提高作业效率?吴晓静带领他的创新工作室成员展开了技术攻坚。在这个团队,领头人吴晓静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机械系,到港工作24年,她始终在一线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15名工作室成员,均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研讨、设计、实验,他们终于发明了全国第一台可实现自动化作业的大豆漏斗,将工人安全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同时,单车作业时间由6分钟降至2分半钟,减少漏斗操作工6名,真正实现了“安全优质、高效低耗”。该技术填补了国内智能化大豆漏斗的空白,成为国内同行业的翘楚,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

      按照 “不用人、少用人、用好人”的思路,吴晓静创新工作室围绕生产活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技术创新。翻看工作室创新成果目录,一项项成果赫然在列:《十件高线吊梁》、《一种半自动化钢轨组合吊钳》、《蝶式自平衡螺纹吊具》、《一种装卸顺装卷板的叉车抱钩》……据统计,吴晓静团队共获得4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仅近三年来就提报国家专利技术11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00多万元,为智慧港口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企业发展创造了真金白银的效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晓静创新工作室:为港口创新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