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支降耗作贡献 科技创新砺新兵
田建生,男,中共党员,现任石家庄工务段钢整工区工长,全路劳动模范、火车头奖章获得者,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技术能手、总公司专业带头人、总公司首席技师、铁路工匠等荣誉称号。以田建生名字命名的
“田建生创新工作室”
授牌于2015年6月
旨在带动和引领全段干部职工
在节支创效、小改小革
技术创新等方面的
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共同为企业发展出力
2018年11月
工作室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命名为
“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强化工作室建设 培育创新的胚芽
随着石太线扩能改造,正线线路更换成了60kg钢轨,而部分站专线仍然使用的50kg钢轨,钢轨类型出现不匹配的现象。而当时的老式钢轨变型机存在焊后容易产生轨角下塌或高低错位,形成疲劳源,影响行车安全的弊端。
工作室成立之初,随即把解决这个问题列为工作室的第一个攻关题目。几经试验改进后的钢轨变型机焕然一新,不仅体积小了、重量轻了、压力大了、精度高了,而且消除了接头病害,使异型钢轨焊接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3年7月至9月,应天津工务段和北京西工务段的邀请,工作室对40多名钢轨焊接工进行了异型钢轨焊接实作培训,随即该技术在全局工务系统进行推广。
几年来,各级工会组织大力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和工作室建设,先后投入60余万元购置了自动全角度钻头精磨机、线切割机床、数控等离子切割机等机械和设备,现在的工作室不仅有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和操作间,还有了固定的创新成果展室以及研发制作工厂基地,设备设施日渐齐全,创新“孵化园”初具规模。
瞄准安全生产 助力节支创效
按照解决安全生产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的要求,工作室提出了“不能小打小闹做小买卖,要面向现场直指安全生产‘拦路虎’和‘绊脚石’,靠创新成果的推广和运用,为段创收节支作贡献”的创新目标。他们坚持瞄准安全薄弱点、设备顽固点、成本节支点发力,取得了一大批实用性成果。
石太线小半径曲线多,伤损发展快,换轨、焊轨作业一年四季持续不断。由于气温低、降温快,冬季铝热焊质量参差不齐。提高低温铝热焊质量一度成为技术难题。
“现场需要什么,咱们就研究什么”,段工会主席王占新微笑着鼓励工作室成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他们分析了历年铝热焊缝断裂数据,找到了发生断裂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制作了铝热焊保温装置。2018年冬天,工作室成员奔波于工作室和焊接现场,尝试保温材料、调整装置尺寸、尝试开口加热等,无数次的试验,无数次的改进,历经了漫长的焊接温度变化和钢轨伤损数据分析过程。分析后改进,改进完再试验分析,每一次的改进都是一次创新,直至达到了最佳状态。
2019年以来
在焊轨保温装置帮助下
该段钢轨铝热焊接质量突破瓶颈
优良率达到了100%
实现节约成本30余万元
发挥带动效应 走科技创新之路
“即便浑身是铁
能碾几颗钉”
铁匠出身的田建生
深知创新不是一两个人的事
更不可能仅靠一两个人完成
七年来,创新工作室培养专业人员210人,课堂单兵教练150余次,培养出9名技师和高级技师。成立创新小组3个,活动成员也由原来的7人壮大到了技术尖兵30余名,逐渐开创了以田建生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立足焊轨、着眼全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高起点、全方位创新的新局面。
他们总结形成了“一三三四”工作模式,即一个平台、三个工作组、三个项点、四新要素。摸索出了从现场到专项课题攻关再到成果推广及运用环环相扣的创新工作六部曲。还将全段合理化建议、技改技革、四小三法等群众性创新、节支创效纳入创新工作室范畴,开创全民参与的创新格局。
七年来,在以田建生为代表的攻关小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研制了“四小三法”项目50多项,努力推动优秀合理化建议向成果转化并推广实施。
其中,22项成果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获得铁道行业优秀QC成果2项,省级优秀QC成果7项、集团公司级优秀QC成果10项,更有铁路道岔电动更换机 、小半径曲线钢轨防外倾轨撑、便携式钢轨磨耗测量小车、捣固机夹持装置4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截至目前,各项创新成果已为段创效节支4000多万元。
工作室的创新事迹先后在河北工人报、北京铁道报、《北京铁路职工教育》、人民铁道报、新华网、河北交通台、河北电视台等媒体刊发报道,得到了路内外的广泛关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