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生态环境
本报评论员8月15日,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践行“两山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护野生动植物尤为重要。保护野生动植物实质上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态环境要有保证。
今年以来,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12个省份深入推进,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覆盖不同生态环境类型,涉及多个珍稀物种。近日,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正在持续有序开展中。
从各方面来看,保护野生动植物将会使人类从良好生态环境中获得收益。经济价值上,野生动植物蕴含了助力人类发展的科学宝藏——为人们所熟知的红豆杉,可以提取具有良好抗肿瘤作用的紫杉醇;科学研究发现,用豪猪刺代替U形针来做手术更有助于伤口愈合。生态价值上,任何野生动植物都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比如保护青海湖湟鱼,这一青海湖中唯一的水生经济动物,对青海湖“鱼鸟共生”的生态平衡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能够避免使青海湖从“高原明珠”沦落为缺少生命的“死湖”。
正因为野生动植物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正确统一认识的大环境下,我国近年来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上取得不俗的成绩。以2019年为时间范围:我国多项提案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方大会上获通过;我国野外放归扬子鳄120条,为迄今最大规模,野外引种大熊猫取得新进展,圈养大熊猫种群达600只;我国基本实现10年植物保护战略目标,居全球前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亚洲环境执法奖”……一系列国际国内成就,不仅仅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上的见证,更反映出我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坚定信念。
历史实践证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许多地区正是在保护绿水青山中,发现了生态环境带个我们的“富矿”,找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而人民群众也从中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更加积极主动投身于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之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前,保护野生动植物与经济社会发展仍旧存在矛盾,如何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生存,还将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探索和改进的问题。生态文明理念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所以,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