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社厅扶贫工作队 “造血”脱贫显成效
饶平县长彬村地处粤东边陲山区,是潮州贫困人口最多的贫困村。近年来,在广东省人社厅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去年底,长彬村相对贫困户和贫困村实现双“脱帽”,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5万元,均比2016年增长4倍。鼓励创业、种植奖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回过头看长彬村的脱贫致富之路,有两个关键词贯穿始终:“一户一策”“造血式扶贫”。“要想解决长效和高质量脱贫的问题,必须通过‘造血式’的帮扶措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自立自强。”省人社厅驻长彬村党委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殷秀才说。
送资送技还保价
贫困户养鹅有“定心丸”
今年5月,驻村工作队经过前期调研走访,促使热心企业广东飘香狮头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与长彬村达成扶贫养殖协议,扶持长彬村贫困户开展狮头鹅养殖。扶持协议包含多项优惠政策,比如先行垫付七成养殖资金、提供养殖技术支持、承诺保价收购等方面。既解决了资金问题,也解决了技术难题,还不用担心价格问题,这对养殖户来说,无疑是吃下了“定心丸”。
“有政府和企业帮忙,我们养鹅没什么风险。”陈伟加说,从小父亲就去世,哥哥残疾,小孩又多,家里就他一个劳动力,风险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但现在公司还会提供技术指导,目前,他也养了1000只鹅苗。
今年受疫情影响,村民陈贤民打工的工厂生产受影响,下岗的他面临返贫的困境。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陈贤民也开始创业养殖狮头鹅。公司不仅为陈贤民提供鹅苗,垫付七成养殖资金和提供养殖技术支持,还承诺保价收购生鹅。
“目前共有12户签协议,一年可以养三批,每户一年至少可以养到1500只。如果市场正常的话,保守预计,一只鹅可以净赚80至100元。”殷秀才认为,作为潮汕地区深受欢迎的传统美食卤鹅的原材料,养殖狮头鹅大有可为。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壮大特色产业
长彬村的水土气候适宜种植青梅,当地种植青梅也有历史基础,目前全村种植青梅4450亩,发展壮大青梅产业基础得天独厚。近年来,为发展壮大青梅特色产业,驻村工作队通过不断完善青梅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机制,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打造长彬村青梅特色品牌。
2019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广东梅业公司和村集体签订了合作协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依托本村企业广东梅业公司,与农户建立“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进一步扩大青梅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建设现代青梅产业园。以梅业公司为带动,深化青梅加工,提高附加值。目前长彬村的青梅深加工产品主要出口日本,与法国家乐福连锁超市签约贴牌生产,并研发高端产品瞄准国内市场。
此外,工作队还协调广东梅业公司优先聘请贫困人员到该公司工作,“贫困户大多因学、因残、因病致贫,外出太远不便,能在家门口就近就业,自然是最好的。”陈得春原是长彬村的贫困户,由于老伴患有脑溢血需要治疗,自家种植的几亩青梅收入又不稳定,经济十分拮据。经驻村扶贫工作队协调,陈得春与梅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不仅青梅销路不再愁,自己平时还给梅业公司打工,去年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过了6万元。
“三大工程”造血有方
百姓生计脱贫不愁
近几年来,驻村工作队坚持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大民生工程,组织贫困户学习各种技术,不断提升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今年初,因为疫情,在汕头打工的陈伟生收入减少。正当焦虑的时候,陈伟生偶然在市场看到粿条摊档的生意火爆,便萌生了制作粿条创业的念头,驻村工作队帮他报名参加了“粤菜师傅”培训,并协助购买了粿条机。学到手艺的陈伟生调制出了自己的配方。开张第一天,30多斤粿条半个小时就卖光了。第二天,他把产量提高到200斤,不到一个上午也都被抢购一空。如今,陈伟生的粿条已渐渐有了名气。“我很幸运,创业全程有人护航。”陈伟生说。
村民陈木左今年72岁,儿子患有精神疾病,三孙子患有癫痫,生活极其困难。2017年,陈木左一家的生活迎来转机。“我的二孙子在工作队推荐的粤东技师学院读书,他们还帮忙申请了国家助学金。”陈木左说,他的二孙子陈永松被推荐到汕头超声电子公司工作,仅实习期的工资就有两三千元,一家人都很满意。与此同时,陈木左的儿媳妇也在村委会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现在比以前好多了。”陈木左笑着说。
接下来,长彬村还将建设就业扶贫基地、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和服务示范中心等。采取“培训+经营”的模式,集“培训、展示、烹饪、营业、住宿”等功能于一体,提升贫困户人员和其他村民的劳动技能。
“预计每年培训‘粤菜师傅’‘农村电商’等技能人才300人次以上。”殷秀才表示,这些工程建成投用后,有望在村里建立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