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 发表于 2020-9-9 20:32:54

闲论师之道

    一则有趣的故事。

    国外一所女子师范招生面试,从者芸芸。面试者被抽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为何选择做老师这个职业。

    第一位女子回答,因家中经济拮据,需要自己求职补济,生活所需;第二位回答,是为了逝去的老父未完成的梦想,完成长辈夙愿。

    这两位的回答都比较真诚,让人感动。

    到了第三位女子,她想了想,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我最初的理想是做一名伟人,但感觉做伟人的几率太小了,自己也没那个天资,所以后来就想到伟人做不成,总可以做伟人的妻子吧?但后来又一思考,做伟人的妻子是不是太辛苦了......所以,最后,我决定做伟人的老师!

    满堂喝彩后,她被果断录取!

   “伟人的老师”,已将教师这个职业提升到了最崇高的地位,从古至今,为人之师何尝不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呢?孔老夫子在华夏的地位就说明了。“民族魂”鲁迅先生,其毕生的思想,也是受其师章太炎所影响,而成就中华文学史上诸多光辉巨篇!

    但凡人生在世,凡事皆学而知之,最早的老师是自己的父母。当你呱呱落地,呀呀学语之时,教你走路,教你生活中各种要领的,首先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平时思想行为的潜移默化直接牵动后辈的理念,所以,为人父母,教育和行为上不可不慎。

    我曾经就遇到过一个事。

    一次在饭馆吃饭,对面饭桌有两位妇女在谈论自己家孩子的事。一位对另一位说:“我家儿子很厉害,上次他和那群社会兄弟有矛盾了,在一个聚会上说狠话:要不咱们刀子见红!结果吓得一群人都怕了,不敢跟他较劲。”这时,她儿子也过来了,大笑道:“要不是我放狠话,他们还不怕呢。”两位妇女听后哈哈大笑,另一位大赞她儿子勇敢。

    我听后心中一紧,摇摇头:“上梁”和“下梁”啊。可想而知她儿子将来的出息......

    弱冠至成人后,需求立世之学。

    旧时的手艺人,弟子称师为“师父”,是把师当成父辈来顶礼恭敬。我曾听老人说过,以前当徒弟,是要跟师打成一家人,先为师父家里服务。师父什么都教,比如做饭,带孩子等等,过段时日师父觉得“此子可教”,才开始对徒弟传授手艺。尔后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师父认为你可以独立门户,才丢手让徒弟自己打拼。这样,师父用心教,徒弟用心学,必然打造出一身过硬的吃饭本领。

    现代的社会,在大力追求效率的大环境下,这种模式不会出现了,所以徒弟称师为“师傅”。一个岗位,师傅带徒弟,形式上签一个师徒合同就成了。至于习气上,优劣随意,自求多福罢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师说》中开篇明义,把“传道”放其先,而后为“受业解惑”,是有深刻的道理的。

    “传道”即“立德”,让人“明理”“明德”,是做人的根本、立世的基石。就好比一个树苗成长时,要用心监护着,扶正它,不能让它斜向发展。在现今物欲横飞的世界,乱花迷人眼,人的价值观念尤重金钱和享乐的时代,正确的“传道”何等重要!这些,古往今来的诸多名篇已备述明矣,笔者不须饶舌。

    而今,国家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则寄意于让大家铭记为师的高尚与神圣和师徒之道的意义。在此,我们是否思考过,能从节日的纪念中寻回过去一些被人们遗忘的,“尊师重道”以及树人育德的内涵精髓来呢?

    我们确实需要认真思索和对待。




      (重庆能源松藻公司 胡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闲论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