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咂摸北漂底层生活
来源:北京日报十余年来,荆永鸣孜孜不倦地创作底层北漂题材的小说,塑造了一群“北京候鸟”的形象。在书写底层北漂的北京作家里,他颇具代表性。此外,刘庆邦、徐则臣等人也都创作了一系列小说,他们用手中笔,描绘了漂在北京的庞大底层人群的五味生活。
以餐馆为窗观察农民工群体
我开的餐馆是在一条胡同里。胡同很窄。两旁是清一色的老式住宅。胡同也不长,一端是宽阔的马路,一端是一条商业街,繁华得很。人从胡同里走出去,豁然开朗,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摘自荆永鸣小说《纸灰》
1997年,年近不惑的荆永鸣,辞去内蒙古平庄矿务局枯燥的办公室工作,带领全家来到北京谋生。在朋友们的资助下,他在东城区大甜水井胡同开了一家小餐馆。在煤矿工作时,荆永鸣就热爱创作,以为在北京开餐馆能够“以商养文”。
但现实很快把他的梦想打碎。餐馆的繁琐事务弄得他毫无清闲的时刻,伙计们之间的矛盾需要协调,买菜做菜的质量需要关注,顾客酗酒闹事需要处理。还有工商局、派出所、防疫站隔三差五过来抽查,令他疲于应付。他放下了原来的清高,亲自动手刷碗、杀鱼、收拾剩菜盘子。居住空间更是狭窄,荆永鸣和妻子住在四平方米的小房里,外间还住着餐馆的伙计。这样的房间除了一张床,连一台电脑都摆不下,更甭谈创作了。每天忙到晚上十二点,第二天还得早起,根本没有余暇兼顾文学。
回想起初到北京的两年生活,荆永鸣感慨地说那“不是人过的日子”。
好在餐馆的生意渐渐好转,还赚了一点钱。接着他扩大生意,又开了一家小餐馆,租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房子。被搁置的文学创作也在他心里复苏过来,从1999年开始,他重新写起了小说。“我以餐馆为中心,观察来来往往的各种人。我那儿是低档餐馆,进来的都是底层打工者,我和他们喝酒、聊天,觉得他们很有意思。”荆永鸣说,自己开始创作一批“外地人”的短篇小说,一发表就反响挺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