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66 发表于 2020-10-7 21:06:47

一村一寨总关情丨精准扶贫 风起十八洞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

      湘西的5月,是一年中降水量最为丰沛的时节。尽管一大早就细雨霏霏,但十八洞村的施芳丽却依然像往常一样,做着要出门的准备。

  施芳丽和丈夫龙金彪前些年一直在外省打工,2014年精准扶贫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2016年他们回到家乡发展,现在龙金彪在村里的合作社忙碌,而施芳丽考入了村旅游公司,担任讲解员。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崇山峻岭之中。这是一个由四座苗寨组成的村落,因为坐落在喀斯特地貌之上,天然溶洞多,十八洞村因此而得名。

  封闭的地理位置,让十八洞村的老乡长期处在一种闭塞的状态,外来资金和现代生产技术极为匮乏,他们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一直到2013年,这里的人均收入才1668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深度贫困村,在精准扶贫三年之后终于甩掉了长期压在头上的贫困帽子。2019年,十八洞村老乡人均收入达到了14668元,而十八洞村的集体旅游业,也成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一个典范。

  雨过天晴,十八洞村迎来了今天的第一批游客。施芳丽带着几位来自广东的游客朋友也进了山寨。

  十八洞村村民 施芳丽:之前我和我的爱人一直都是在外面打工的,现在我的爱人在家里面也做起了一些产业,养殖土蜜蜂。

  对于施芳丽和十八洞村的老乡们来说,这一切改变都始于2013年11月3日这一天。

  正是在走访十八洞村的时候,习总书记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方略,并希望十八洞村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

  当时的石拔哑一家,是村里的特困户,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节能灯。精准帮扶不仅让年过70的石拔哑实现了脱贫,甚至还引导她经营起了自家的小买卖。

  十八洞村村民 施芳丽:还有分红,就是我们村里面的分红,这阿婆也有。十八洞村村民每个人都是有股份的。两个人分了3200元,所以说她的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现在的十八洞村,有52名老乡在村旅游公司从事相关工作,还有14户开办了农家乐,加上家家户户售卖土特产品,全村旅游收入已经突破千万元大关,老乡人均一年可增收4300多元。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十八洞村抓准了自然资源优势,将旅游扎扎实实发展为造福集体的产业,而今,它已经成为花垣县全域旅游的龙头。

  除了自然资源,十八洞村还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在这个古老的苗寨,苗绣工艺世代相传,其相关产品也被精准地推向了市场。

  进入5月,退休老支书石顺莲创办的苗绣合作社开工了,这是来自高铁公司的一个外贸订单,6年来,十八洞村的苗绣作为商务礼品,随着一辆辆出口的高铁被运往国外。

  十八洞村村民 石顺莲:当年我还是村支书,总书记提到我们两次,说到我们苗绣很漂亮,说脱贫致富就要因地制宜,所以我就组织我们全村的留守妇女做这个苗绣合作社。

  然而,刚刚着手上马的绣娘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传统的苗绣如何与当下的流行元素相结合?正当石顺莲一筹莫展之时,扶贫工作队请专家进山寨开办培训班,让绣娘们顺利地绣出了第一针。

  现在,石顺莲的苗绣坊不仅能高质量完成大客户的订单,同时还开发出了适应当今市场的个性化产品。

  十八洞村村民 石顺莲:我们这种包,全部是手工做的,这些布也是土布,是我们用老前辈的那种织布机来织的,这个包卖出去也要四百七八十元,五百元左右。

  石顺莲开办的苗绣坊,是十八洞村产业精准定位的成果,它打开了老乡们的视野,让大家相信,小村庄里生产出来的东西,照样可以在大市场里赢得青睐。

  龙先兰是十八洞村的大忙人,三年前,他带领村里的老乡搞养蜂合作社,成效很不错,外村的43户贫困家庭也将蜂箱委托给他管理,十八洞村逐渐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引擎。

  2014年1月,花垣县委县政府向十八洞村派驻了精准扶贫工作队,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龙先兰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扶贫工作队帮助他规划生产,送他去学习养蜂技术,并争取到小额信贷,开启了创业模式。

  正是在帮扶龙先兰的过程中,工作队提出了扶贫先扶志的思路,消除了大家 “等、靠、要”的想法。

  龙建新是附近张刀村的村民,以前靠在外打零工谋生,今年回到家乡加入了龙先兰牵头的养蜂合作社。因为刚学养蜂,一些技术难题需要龙先兰来现场解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村一寨总关情丨精准扶贫 风起十八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