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华:搭建循证之桥 为中医药抗疫做贡献
张俊华,中共预备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循证中医药学方法学专家,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分会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临床数据监查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西医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积极寻找防治办法,争分夺秒加速科技攻关。
为中医药抗击疫情注入科技力量
大年初二,张俊华在张伯礼院士的指导下,迅速组织科研团队开展中医证候流调和有效中药筛选。西医研究的重点是病毒,而中医重点关注证候。因此,在最短时间明确中医证候是临床科学制定诊疗方案的基础,需求紧张而急迫。受命于危难之际,张俊华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
既要收集病情症状,又要评价临床效果;既要满足科学规范,又要考虑临床救治的可操作性;对于不同药物的疗效评价指标都需尽快确定。疫情的发展瞬息万变,科研攻关也要根据前方救治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当时确实太紧张了,就好像盖大楼,图纸却在不停变化。”张俊华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那些天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近一周的不眠不休,新冠肺炎临床数据管理平台终于按时上线!服务第一个大样本中医药证候学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明确“湿毒疫”病因病机,为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科技支撑。
任务一个接一个。他同时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临床研究”应急项目临床研究方案设计、数据管理和分析等工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和中药评价提供了支持。作为后方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张俊华协调多学科团队,对张伯礼院士在武汉抗疫应用的有效方剂──“宣肺败毒汤”进行了系列研究。该方成为天津市批准的第一个防治新冠肺炎医院制剂,入选国家“三药三方”并进入国家新药注册申请程序。
针对疫情初起临床疗效评价指标选择差异大、不实用等问题,他联合国内外专家研制了全球首个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COS-COVID),为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提供了可靠的测评指标,受到WHO新冠肺炎临床特征工作组的高度评价。
完成使命的背后是昼夜无休的奋战。信心和动力来自哪里?张俊华说“前线医生战斗需要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不能拖后腿”。朴素的语言折射出他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情怀。
创建中医药循证研究关键技术体系
中医药数千年经久不衰的根本在于临床疗效,而临床疗效需要科学的研究证据来证明。张俊华深知,中医药虽然得到广泛认可,但各种质疑的声音还很大,国际化认可度还不高,关键是高质量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不充分。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和需求的研究方法。16年前,他就进入中医药循证评价新领域,凭借刻苦学习和实践锻炼,他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引入多学科方法创立了“循证中医药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发布了《循证中医药研究北京宣言》和《新时代循证医学发展天津宣言》,起到了引领推动作用。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循证评价,发展循证中医药研究方法是我的使命”,张俊华说。他十多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换来了系列成果,并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肯定。他带领团队建立国际上第一个中医药临床证据数据库(EVDS)并上线运行,成为中成药临床疗效证据整合、分析、评价和应用转化的高效率平台,填补了行业空白;创建了基于移动互联和大数据分析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主动监测系统(ADRS),形成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全生命周期监测-评价新模式,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途径。
中医药临床疗效和作用规律的科学表达,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非常关键。张俊华在证据评价研究中发现既往临床试验评价指标的选择随意性大、不公认、不重要,导致整体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不高。这个困扰他十多年的问题,终于在2013年找到了答案。他率先提出了建立中医药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COS)的解决策略,并完成了第一个在国际平台注册的核心指标研究,并建立了标准操作规程和行业标准,该方向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他说,“我们必须想办法,下功夫,纠正临床评价指标方面的惯性错误”。2019年,主导成立了中国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研究中心(ChiCOS),为我国临床试验指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言传身教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
2010年,刚刚留学归国的张俊华便开展了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自身成长的体会和经历,让他认识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特别注重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多年以来,他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逐渐认识到,中医药学生承担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使命,这不仅需要具备中医学知识,还需要拥有创新思维。
在教学工作中,他尤其注重研究生的选题,提出要“做有价值的研究”,关键在于针对实际问题和需求定研究方向。他注重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注重基本功的培养,“为学生学习和实践搭台子”,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会全力支持。“综合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高平台”。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培养,也重视在学术交流和筹办会议中锻炼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张俊华还创立了“循证中医药学”第二课堂,为更多的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临床研究基本功实训,包括跨学科、跨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500余名。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奖。
“白纸黑字,论文是脸面”。张俊华深知,论文写作最能体现基本功,也是锻炼严谨学术态度的抓手。学生撰写的每一篇论文,他都逐字审改、逐句修磨,有的甚至修订十几遍。不管事务多繁重,学生的论文他一定逐字修改,指导学生养成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严谨的科研学风。年复一年,他用最大的耐心,陪伴着学生的成长,践行者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