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村的华丽转身
“抬头白土头,低头是深渊;种地到山梁,温饱看天年;人无百元钱,户无隔年粮。”这是贵州省岑巩县客楼镇毛湾村的昔日写照,全村有170户居民,盘山而居,闭塞的山槽困住了整个村子,产业进不来,产品出不去,村民“致富有想法,增收没办法”。如今,毛湾村赶上精准扶贫这趟新时代的小康动车,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蝶变,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实现了华丽转身。客楼镇毛湾村属高山丘陵地形,交通受限,信息闭塞,耕地少,产业发展滞后,为破解摆脱贫困之难题,该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团结群众,夯基础、抓建设、重产业、稳就业。
“基础设施方面,通了69盏路灯,修好了7条通组公路,还实施8处饮水工程,危房改造30户。”毛湾村党支部书记杨胜金说,通过交通补贴鼓励年轻人外出务工,在家劳动力因户施策,发动他们养牛、养猪,以增加收入。
苦熬没日头,苦干有奔头。今年56岁的李家武是毛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以前,他主要以“牛经济”的身份,出入在集市街头,以获得微薄的“中介费”勉强养家糊口。2017年,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下,李家武利用“牛经济”的一技之长和市场资源,发展起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牛”产业。
“2万元扶贫资金加上5万元特惠贷,一共7万块钱全部用来买小牛,现在发展到34头,这两三年卖了20多万块钱,今年卖了6头牛共计11.4万元。”李家武说。
昔日的毛湾村是“无支撑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像样村貌”的“三无村”。如今,路宽了、灯亮了、村美了,小伙子也好娶媳妇了。说起村里的变化,85岁的吴学高老人深有感触:“以前路是泥巴路,耕地是牛耕、锄头挖,吃水是肩膀挑,照明是点煤油灯,现在到处都修了水泥路,犁土机直接开到地里耕地,家家户户都安上自来水,电灯也安起了,已经是达到小康了。”
产业挑大梁,小康路更稳。毛湾村借助帮扶单位黔东南州银保监分局的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因地制宜,今年9月底引进黑木耳产业。“黑木耳产业发展起来,可覆盖全村67户贫困户,老百姓从领菌棒回去培植,村里进行回收,贫困户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集体也有资金了。”毛湾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国斌说。
从贫困到脱贫再到小康,毛湾村一路前行。如今,通过“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发展模式、“分红+薪金”带动方式引进致富产业,“填空”产业短板,让“空心村”越来越实,村里致富路子越走越宽,村民在小康路上越走越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