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担纲“幕后推手”
来源:工人日报施工现场,“孟祥乾科技创新工作室”11名成员紧紧相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四项发明专利,掌握了钢桁梁施工导梁、顶推、焊接、落梁、桥面板架设等六项关键技术,顶推、落梁误差3毫米,这是他们交出的最终答卷。
左右两幅钢桁梁横跨关中沟壑,每幅长240米,高约8米,最大跨度80米,重量约1200吨,相当于3列复兴号。
虽然工作室成员平均年龄仅33岁,但很多人有着钢桁梁顶推最大悬臂160米的黄大铁路黄河特大桥建设经验,该桥创新采用的“大跨度平行弦钢桁梁全悬臂多点同步顶推关键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科技成果。
“虽然我们有着钢桁梁顶推的施工经验,但在国内高速公路领域,80米跨度的钢桁梁为国内首例,无现成经验参考,难关只能一项项攻克。”科技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项目总工程师孟祥乾介绍。
与黄大铁路黄河特大桥不同,水苏沟大桥桥墩为50厘米厚的薄壁空心墩,最高达82米,足有27层楼高,为减少顶推过程中钢桁梁对桥墩的推力,他们采用步履式顶推施工工艺。“就像躺在床上看手机时,手指不断向上均匀滑动页面一样,40厘米一个循环,配合梁体与桥墩接触点的反力座,便能抵消墩柱的水平推力。”孟祥乾形象地比喻道。
但如果探出80米的“身子”,钢桁梁自然下垂尺寸将达到60厘米,两墩之间的高差仅为40厘米。如何使悬臂80米的钢桁梁顺利“上位”,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第一个“拦路虎”。
工作室团队参考以往经验,决定拼接48米长的高强钢导梁。常用导梁类似“米字格”上下对折,为减轻重量,他们通过受力分析,去掉了导梁侧面的竖杆,形同玩具“魔尺”样式。如此一来,与200吨的主梁相比,导梁重量仅为80吨,自然下垂尺寸为30厘米。“无竖杆三角形桁架式钢导梁”也成为工作室第一项发明专利。
当钢桁梁顶推到第一个80米高墩后,为提供顶推作业平台,需将一个11.6米长、16吨重的“巨无霸”垫块提升到高墩上方,并塞进梁体下方。这样大吨位、高难度和高风险的操作,塔吊和吊车只能“望洋兴叹”。
“能不能将千斤顶改造成‘辘轳’,安装在钢桁梁上,把垫块一点点提上来呢?”在深夜的一次研讨会上,工作室团队提出了这样大胆的设想。他们像串“糖葫芦”一样将三个千斤顶组合在一起,当大吨位千斤顶带动钢绞线提升40厘米后,另外两台千斤顶就会“锁”住钢绞线,通过电脑控制液压系统,自动形成循环,顺利将垫块提升到位,“钢垫梁提升设备”发明专利也被他们收入“囊中”。
目前国内施工领域,最大架梁跨度为50米,对80米跨度的钢桁梁桥面板架设提出了挑战。“既然不能竖跨,我们能不能将梁片横过来铺设呢?”在前期策划中,孟祥乾科技创新工作室团队提出了大胆的假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