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68 发表于 2020-11-15 21:31:20

致敬!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风高浪急,更见砥柱中流。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

  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英雄的中华儿女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

  深刻诠释了英雄本色,

  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平凡与伟大。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4288884481.jpg
出征武汉的医务人员们

  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

  党员、干部带头拼搏,

  人民解放军指战员、

  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

  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

  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

  物资保障人员勇挑重担,

  快递员冒疫奔忙,

  环卫工人起早贪黑,

  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

  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4225640160.jpg

出征武汉的医务人员们

  一个个凡人善举所点亮的,

  既是一个国家的温暖记忆,

  更铸就了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

  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

  抗疫丰碑。

  疫情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个瞬间?

  是那些除夕夜

  在请战书上摁下的手印,

  那些面颊上被口罩勒出的印痕,

  那些充满水汽的护目镜,

  那些防护服上

  “我是党员”的醒目签名,

  还是一对对伴侣

  “隔门相望”“隔空拥抱”?

  回眸一个个

  乐观昂扬、饱含深情的瞬间,

  一幅幅坚定勇毅、义无反顾的画面,

  一句句朴实无华、发自肺腑的话语,

  纪录了中国人曾经在困境中

  怎么样奋力搏击。

  年过八旬的钟南山,

  明知疫情严峻,

  却硬是挤上餐车,

  向着最危险的地方去。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1759911619.jpg

钟南山

  胆囊手术后的张伯礼,

  本该静养卧床,

  却偏要连轴转,

  调侃与武汉人肝胆相照。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1383897762.jpg

张伯礼

  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

  忍住下肢疼痛,

  拖着蹒跚的脚步,

  奔走在危重病人身边。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563409029.jpg

张定宇

  几个月白了头的陈薇,

  眼里布满血丝,

  一头扎进实验室,

  鼓励同事“精神不能退”

  ……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1606213280.png

陈薇

  大战当前,逆行不是选择,而是使命。

  生命至上,初心就是方向,坚如磐石。

  你一定不会忘记,

  武汉关闭离汉通道的日子,

  钟南山难抑的热泪。

  这泪水,

  是为识大体、顾大局的

  武汉人民而流,

  更是为前赴后继的白衣战士而流。

  “学医很辛苦,

  但是通过抗疫

  他们懂得了当医生的价值。”

  如果你敬仰钟南山,

  请你用心聆听,

  他对年轻后辈的期许:

  “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我们更要加倍努力。”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1409442375.jpg

钟南山给学生上课

  你一定不会忘记,

  为了推进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伯礼把武汉当成了家。

  每两个月,他要回去,

  去看康复的病人,

  再去疗愈更多的“家人”。

  “志愿者们说每个人多流一点汗,

  聚集起来就成了及时雨”;

  如果你敬佩张伯礼,

  请你用心体会,

  他对“人民才英雄”的感悟:

  “感染治愈后的医务人员,

  挽起袖子就献出了宝贵的血浆”

  ……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3137591846.jpg

献血浆的志愿者

  如果你点赞张定宇,

  也请你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把11岁的儿子托付好,

  医生涂盛锦

  和同在隔离病房工作的妻子曹珊

  以车为家,坚持了将近1个月;

  多名新冠肺炎患者家属

  默默捐献了逝者遗体,

  只为更多人获得生的希望。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57名

  党员医务工作者,

  没有一个逃兵!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2797121033.jpg

以车为家的涂盛锦和曹珊

  如果你欣赏陈薇,

  也请把鲜花和掌声送给他们。

  113天,

  每天凌晨三四点,

  “踩着油门往前冲”。

  先后两期、616名志愿者

  参与疫苗临床试验,

  年纪最大的84岁;

  累到想哭的时候,

  他们最爱唱起,

  《咱当兵的人》!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3514025774.jpg

陈薇与84岁的志愿者

  谁不是血肉之躯?

  可是他们,

  只听祖国一声号令;

  谁没有父母儿女?

  可是他们,抛家舍业,

  只为天下苍生康宁。

  我曾在心中默默祈祷:

  与死神掰手腕的白衣战士,

  你们一定要保重自己。

  今天,

  我向你们深深俯首:

  从冬到春,

  你们为我们坚守了太久,

  付出了太多。

  我致敬你,周宁,

  在工作中感染新冠肺炎后,

  你居家隔离写下“自愈日记”,

  安抚了一颗颗绝望的心。

  痊愈后再度请缨,

  你一次次流着热泪,

  为那些被重新点燃的生命。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1395335953.jpg

周宁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1332091632.jpg

周宁的“自愈日记”

  我拥抱你,陈静,

  你带领护士们

  走入红区时的必胜手势,

  你进行感控检查时的硬核喊话,

  你抢救病人时默念的“家人在等你”,

  都让我懂得:

  火神山,没有神。

  撑起火神山的,

  就是如你这般

  常在丈夫面前掉泪的小女生,

  就是千千万万你我之中,

  挺身而出的平常人。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3161330387.jpg

陈静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2785316530.jpg

陈静(左三)与同事们

  我也曾日夜当起“云监工”,

  急盼人间奇迹从一片滩涂拔地而起。

  今天,我要把这注目献给他,

  在工地坚守83天的80后小伙儿尹典。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1964827797.jpg

尹典

  15个箱式板房,

  30辆汽车的重量,

  尹典和工友们手抬肩扛,

  为搭建火神山医院

  抢出整整4小时。

  负压病房风管松动,

  污染区随时危及清洁区,

  尹典强自压下“会不会中奖”的恐惧,

  把10分钟的维修当作“赌命”。

  毅然告别时,

  他悄悄把3岁女儿的脸

  看了一遍又一遍,

  告诉她“爸爸要去建造一座

  消灭病毒怪兽的城堡”。

  安然归家时,

  他把所有和火神山有关的

  证件当做勋章,

  赢得一句:“爸爸真牛”。
http://www.chinanews.com/cr/2020/1112/3007634036.jpg

尹典和女儿

  披星戴月,他们不知疲倦,使命必达;

  捷报传来,他们功成身退,无问西东。

  今天,

  我要把这致敬献给他,

  火神山医院警务室的

  90后民警燕占飞。

  正是有了他和同事的坚守,

  1万多名建筑工人、

  4000多台施工机械有序穿梭,

  医院2900多名病患绝对安全。

  我还要致敬一群人,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他们中,有的意外受了伤,

  治疗后仍要返回工地;

  有的把全部工钱买成牛奶,

  悉数捐给医务人员;

  有的哪里缺人哪里去,

  不计报酬不叫苦

  ……

  火神山,没有山,

  却有山一样的肩膀。

  你连着我,我连着你,

  扛起了一座城,护住了一国人。

  疫情如魔,

  吓不退95后女孩儿甘如意

  4天3夜的骑行返岗。

  夜深了,她就拼命骑;

  摔倒了,她再爬起来。

  雨水和泪水,

  分不清哪个咸,

  “单位需要我”的念头,

  却始终清晰。

  民警施虎不会忘记,

  这个名字

  和她女儿小名一样的女孩儿,

  怎样从全部淋湿的衣服里,

  小心翼翼地掏出返岗证明。

  医院的同事不会忘记,

  面对众人的点赞,

  她只笑着说了一句:

  “因为我姓甘,所以不怕苦”。

  疫情如魔,

  挡不住叶九思

  送去1500多份救命药的匆匆脚步。

  自己的车子骑坏了,

  就把女儿的车子拿来用;

  三条裤子磨坏,

  又有两双鞋子磨穿。

  身为慢性病患者,

  他深知停药有多么危险;

  作为退伍军人,

  他时刻牢记退伍不褪色。

  他和一批批志愿者排起的长队,

  连起了江城剪不断的生命线。

  疫情如魔,

  敌不过陈尔真和148名

  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

  队员的拼尽全力。

  白色的战袍记住了,

  55天救治

  332位危重患者的生死时速;

  防护服上的编码标记着,

  跪在地上给病人

  做胸腔闭塞引流的妙手仁心;

  樱花、黄鹤楼的手绘图案见证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手足之情。

  疫情如魔,

  攻不破李德青

  和社区工作者们

  逐户排查筑起的第一防线。

  她制定战疫民情图,

  将5358名居民

  按照红、绿、橘色分类管理;

  高龄独居老人的药品“弹尽粮绝”,

  她又和同事冒着风险去医院领取

  ……

  甲状腺癌的病史,

  提醒她切忌过劳,

  可她觉得:

  “我干的就是这份工作,

  赶上了就要冲上去。”

  四五个月不着家,

  她也惦记着88岁的老父。

  谁知老人的一通电话,

  抚平了所有焦虑:

  “我也是老党员,

  知道你没时间回来看我,

  我也不想让你分心。”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

  千千万万个社区中的沧海一粟,

  拼出了中国战疫的壮阔图景。

  人间大义,遍地英雄。

  亿万个李德青式的浪花一朵,

  推动了同心抗疫的历史巨澜。

  65万个城乡社区的

  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

  拉起了人民战争联防联控的铜墙铁壁!

  9000多万名共产党员

  关键时刻冲在最前,

  让鲜红的党旗高高

  飘扬在基层党组织的坚实堡垒。

  今天,还有一个群体,

  我们也要致敬。

  他们第一时间赶往疫区,

  见证生死之间的勇敢坚持;

  他们用真实的笔触镜头,

  记录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

  95天,通宵达旦,

  董倩感到最难的一次,

  是面对蔡利萍。

  这位重症病房的护士长,

  刚刚失去挚爱的丈夫,

  她的身后,几重门内,

  还有那么多命悬一线的病人,

  还有一群义无反顾的“孩子”需要指引,

  还有连夜奋战的外地同仁需要协助

  ……

  “我要让你活”,

  是他毕生守持的信念。

  “我要让更多人活”,

  也是她余生要为他存续的信仰。

  以生命捍卫生命,把感念长留心底。

  以坚强告慰坚强,让悲痛化为力量。

  风浪再大,

  摧不倒14亿人的众志成城。

  苦难再多,

  压不垮愈挫愈勇的中华民族。

  人民的英雄!

  英雄的人民!

  总有信仰与精神,

  引领我们筑起新的长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致敬!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