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0-11-18 10:08:25

不要做孩子的“皮格马利翁”

□ 李英源 (法学博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现任中华女子学院讲师、育慧书院导师)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爱上了他亲手创造并雕塑而成的加拉泰亚,将全部热情、精力和爱恋都给了她,最终打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赐予雕像生命,让他们结为夫妻。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及其同事在该神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取得高于教师原来期望的进步现象,由此提出并验证了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与此效应密切相关的一个心理机制,是罗伯特·默顿所提出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就是使自己的预期成真的预言,积极的自我认可和自我期望,能够让人更加自信、努力、勤奋。罗森塔尔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师等权威的真诚认可和积极期望,能够起到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在儿童发展与教育过程中发挥奇效。

曾经的我,有一种身为心理学教师的优越感和自以为是,相比身边大多数父母,始终相信自己在育儿方面能做得更好。觉得自己可以像皮格马利翁一样,只要将自己的热情、精力和爱恋倾注到儿子身上,就可以塑造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

但是,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直击我的痛点。我所储备的儿童发展科学知识告诉我,孩子出生后到10个月大的这段时间,尚未经历母语范畴化的过程,还是一个“世界语言学家”,对各种语言的语音都很敏感。发音正是我自己外语学习的最大弱势,我决定在这个语言习得的关键期,通过书本、游戏和歌谣,让他接触多门外语的语音。于是,我买了一些英文、法文和德文的宝宝布书,又自学了这些布书上的单词发音,设计了一些语言游戏。反复练习之后,我决定在孩子7个月左右对他进行为期百天的外语强化教育。

但是,我精心准备的课程,很快就遭遇到了儿子的强烈抵抗。他不喜欢这些布书,也不配合我做这些语言游戏,却对一套亲友送的模拟自然和生活的触控发声书爱不释手。我可怜的外语知识储备,应对不了这一套突然闯入的教材,只有英语能勉强跟进,而法语和德语则废掉了。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失控感越来越强,我的自满和优越感逐渐丧失,变得有些刺痛,有些焦虑,有些丧气。

有一天,我读到了意大利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所写的一段话:“我意识到,我无法控制他成长的过程。我也降低了自己的愿望,不再去做一个皮格马利翁。”这句话如同当头棒喝。

我开始反思自己,发现很多紧张和焦虑情绪,其实源于我对孩子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我并非一个语言天才、精通数国语言,但却期望孩子能在敏感期内接受这些语料,为未来的语言发展和外语学习做好铺垫,其实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后果就是自己很累,育儿效果也不好。而且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会不自觉地以书中的标准去对照和衡量他,或苦思冥想如何才能激发他的潜能,在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许多简单纯粹的快乐。

于是,我下定决心,不再做孩子的“皮格马利翁”。首先,孩子不是一根无生命的象牙,能够任由我们雕塑成自己心目中所期望的样态,他们是灿烂的生命,有自己的个性、需要、理想和抱负,强制只会适得其反;其次,我们也不能将自己全部的热情、精力和爱恋都倾注在他一个人身上,仿佛有了孩子之后,就在过一种不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时不时地被焦虑吞没。

明智的父母,应该尽情享受生命中的这种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宝贵的天伦之乐,成为孩子快乐成长过程中的脚手架,尊重孩子原本的样子,打心眼里允许他成就自我,而不是必须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超级成功者。家长们不要做孩子的“皮格马利翁”,要做一个助手,去引导他,支持他,而不是雕刻他,塑造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要做孩子的“皮格马利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