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ufeng0299 发表于 2020-11-30 19:18:21

传统主流评论的新媒体困境

传统主流评论的新媒体困境




作为身在媒体转型风浪中的评论人,从一些看得见的现象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传统主流媒体评论受到的冲击。

现象一:主流媒体评论在社交媒介上形成刷屏效应的越来越少,“出圈”而受到媒体圈外普遍关注的越来越少。比如常州小学生作文课后坠亡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刷屏的是如《袁老师这作文改的什么玩意》《辱骂记者的商贩、给袁老师点赞的家长,这一届的“正能量”真可怕》等自媒体评论,没有看到传统媒体相关评论受到关注。从近期鲍某某性侵养女案、钟美美模仿老师引起的争议、仝卓高考舞弊事件、中北大学学生坠亡事件,等等,都没有看到传统媒体评论在社交媒体形成热点或被谈论。

现象二:当下很少能有传统媒体评论员像过去那样成为“舆论达人”,社交媒体“大V”正在挑战过去媒体精英的地位。主流媒体评论催生名评论员,是传统媒体时代评论作为媒体旗帜的一个自然结果,能数出一堆名字:人民日报成就了马立诚、卢新宁,经济日报成就了詹国枢,中国青年报成就了米博华、陈小川,环球时报成就了胡锡进,这些人都在传统平台通过评论而成为当年舆论场的风云人物,平台与评论员互相成就。而当下传统平台评论员的影响力似乎很少能出媒体圈,人们提起名评论员,更多想起的是一些社交媒体“大V”,传统评论员也遇到了出圈困境。

这些现象背后一个深刻原因是媒介环境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茧房和极化环境,使受众的观点审美出现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理性中立客观”变成了“相似想法的回音室”。这种变化可以从“理性中立客观”被缩略为“理中客”并贬义化的过程看出来。真相的重要性常常被诚意所取代,谎言可以巧辩为“另一种观点”或“意见”——观点从过去的“一言九鼎的精英判断”,变成今天的“只是一种阐释角度”“谁也并不比谁更高明”。

传统评论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与其媒体使命相对应的“理性中立客观”,没有哪家传统媒体不以这种价值作为自身评论的金规则,没有哪个传统评论员不将此作为自身从业的“策略仪式”和观点正当性基础,构思每一篇评论时候脑子里可能都会游荡着“要理性、要中立、要客观”的幽灵。但这种传统的精英姿态在新媒体时代受到了嘲讽,就像英国人在脱欧中说“英国人已经受够了专家”一样,新媒体时代拥有了麦克风的网民带着十足的嘲讽说:“我们已经受够了传统评论员的理性、中立和客观了”。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最大的冲击不是在技术层面,而是回音室的信息秩序。过去传统媒体和评论所适应的那套认知价值遭遇到挑战,人们以往熟知并承诺遵从的“从事实证据推出结论”或“结论服从于事实”的逻辑规则被一些工人转变为“让事实证据服从于既定的结论”,“事实胜于雄辩”的原则被“雄辩胜于事实”所挑衅,传统主流评论被媒介革命拖到了一个自己不擅长、受众被各种信息茧房分割成不同情绪人群的传播语境中,不得不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的观点场中与狼共舞,面对流量逻辑和10万+野蛮丛林的竞争挑战。

专业精神退场,商业主义统合,这是新闻学界中人对新闻业悲观的描述,赢得专业共同体中诸多人士的认同。舆论场中深度生存、以评论为业的自媒体人都知道,理性、中立、客观之类被评论前辈视作职业圭臬的规范,在当下舆论场中是一种不讨巧、无法变现、不会有流量的“写作负担”。倒是这句“反客观”的信条成为很多脸上写着变现欲望的自媒体评论人的从业圣经:如果你用理性客观的态度做自媒体,那么你只会收获以下争吵不休的评论以及同时鄙视,但是你如果用两个对立的观点做两个自媒体,那么你就会收获两个百万级大号和无数打赏。

基于这种极化传播的新媒体语境,一些自媒体“大V”甚至玩起了这样的操作,开多个号迎合不同群体的观点需求,用对立的观点“喂养”不同人群。比如同一件事,一个号发极端支持的观点,另一个号发极端反对的观点,收割两种流量。同一个人,一个号作横眉怒对的愤青状,一个号作热泪盈眶的同情状,通吃两边打赏。理性、中立、客观的声音在这种流量逻辑中被边缘化和淹没,传统主流评论有时与受众“失联”。

时下受到追捧的自媒体评论有两个特点,一是情绪饱满,有极强的节奏带动力,二是敢下断言,满足了茧房受众的偏执共鸣需求,典型如《法律制裁凶手,谁来制裁人性》。这两点传统主流评论都做不到,严格的机构把关程序一方面会过滤掉浓重的个人情绪,另一方面会克制断言,不能让论点超过论据所允许的限度,不能让评论判断跑在既有事实的前面。仅仅这两方面,似乎就使传统主流评论失去了流量竞争的优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统主流评论的新媒体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