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相遇 薪火相传 ——记第二届“百手撑家”家政工音乐与诗歌艺术节
10月31日,以“生命相遇“为主题的第二届家政工音乐与诗歌艺术节在北京举办。参与艺术节的家政女工们创作了一个包含10首歌曲的音乐专辑,用歌声表达出其对家人的思念及工作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借此实现自我赋权。不同于建筑工人、车间工人,家政女工在付出体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情感劳动。尽管作用突出,其依然面临着来自社会和文化的困境,社会和公众应对其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10月31日,“生命相遇:百手撑家2020第二届家政工音乐与诗歌艺术节”在北京后山艺术空间举行。当我于2017年11月参加第一届艺术节时,万万没想到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这个小型的社会组织,会举办如此规模的家政工艺术节,且已连续举办两届。
艺术节上的家政工文化及家政工的边缘处境
第一届“家政工艺术节”的艺术形式是“影像计划”,其间家政工们展示了自己的摄影作品——这也是其他社会组织通常使用的文艺表达方法。这届则有点石破惊天的感觉,她们制作了一个包含10首歌曲的音乐专辑——“生命相遇”,其中9首歌曲是通过音乐工作坊,由家政工们自己创作出来的!所以,艺术节也成为音乐专辑发布会。
一入场,我便惊喜地获得了“生命相遇”的歌本。歌本上写有简谱和歌词……这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家政工、由家政工自己创作的音乐专辑。在诗歌墙下,来自不同机构的家政工们和流动儿童们演出了专辑中的全部歌曲,伴有诗歌朗诵和演讲,让我们感到曾经疏离于主流的家政工文化,已经被家政工自己顽强地发掘出来,并已经得到传唱。
我国是流动人口大国,我们一直倡导流动工人文化和劳动文化,但对工人群体的关注从来都是统一模糊的,没有对家政工职业给予特殊关注,而是由建筑工人、流水线工人、工厂女工“代言”家政工文化。本届艺术节是对“代言”的突破,凸显了家政工文化的主体性。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生活与根基。家政工们解释说,“百手撑家”,代表着她们的生活也代表着她们的文化,百手也可以寓意一百双手,一千双手,或千万双手;同时也是一双双一穷二白的手,流动工人中的家政工不仅用他们的双手撑起了自己的家,也撑起了千千万万个其提供家务劳动的雇佣家庭。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不同于建筑工人与车间工人,家政女工们不是进入工厂车间,不是进入建筑工地……而是进入了私人领域——家庭,面对着老人、孩子等充满情感、具有主体性的人而不是机器。她们不仅需要付出劳作,也要付出情感,我们称其为“情感劳动”。她们用独特的方式,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作用突出,但家政工依然面临着来自社会和文化的三重困境:第一,我们习惯赋予公共领域劳动更高的价值,在传统观念里,家务劳动似乎没有价值。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家政工是一个工种也是一个专业,与所有公共领域的工作一样重要;第二,家政工大都是女性,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工延续了家庭的职能,容易使女性被歧视,使其处于不利地位;第三重边缘化来自家政工的身份,她们是进城打工者,较难享受同城待遇。但体面工作和享受社会福利保障是每个人的权利,无论他们是不是流动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