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拉采气厂巴什托集油站班组:迷彩“老A连”的大漠故事
【温馨团队】迷彩“老A连”的大漠故事(图3幅备选)——记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雅克拉采气厂采油气管理二区巴什托集油站班组◎单旭泽 连鑫龙 【班组简介】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雅克拉采气厂采油气管理二区巴什托集油站,是中国石化驻扎在我国最西部的采油队伍。该班组共有8支队伍,由于地处偏远,他们采用轮休工作制度,每班由两个班长带着员工夺油上产,攻坚创效。来自天南海北的33位员工,共同组成了硬骨头的迷彩“老A连”。
12月8日,西北油田雅克拉采气厂采油气管理二区巴什托集油站门前的树上挂起了晶莹的雾淞,这里是零下15摄氏度的戈壁滩。一大早,采油班长严奎和组员王磊便冒着严寒,在生产现场安全检修井口设备。
雅克拉采气厂巴什托集油站距离厂部700多公里,是中国石化驻扎在我国最西部的采油队伍。风沙、寂寞、偏远、艰苦是巴什托的代名词。巴什托集油站班组自2007年组建以来,来自天南海北的8支队伍33位员工,用热血、铁骨和豪情组成了硬骨头的迷彩“老A连”。13个春夏秋冬,他们把艰辛注入大漠,将精细融入标杆,用包容和汗水画出了最美的同心圆。
和而不同:生活中的家人 工作中的伙伴“地处偏远精神不倦怠,条件艰苦工作不落伍。”在巴什托生活区的围墙上,一行遒劲的字体,在戈壁大漠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十分耀眼。他们称自己是迷彩“老A连”,为什么呢?因为工种多,队伍多,工衣各色不同,在油区内,石油红、保卫蓝、厨师白、消防迷彩是这里的主要色彩,所以叫迷彩。又因为他们攻坚啃硬,自己动手解决各种难题,参照军队中对具有光荣传统的连队尊称,因而是“老A连”。
“看!这就是我们的迷彩‘老A连’,只要脊梁不肯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山。”看着眼前被汗水浸湿的各色背影,采油气管理二区副总监李凤强既欣慰又心疼,“身份不同,但愿景一致,我们和衷共济;志趣不同,但生活一起,我们和睦相处;职责不同,但目标一致,我们和谐稳定。这就是我们‘和而不同’的理念。”
51岁的雷军让是来自三环公司的生活管理员,在巴什托已有13年了,他回忆起2007年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空旷的戈壁滩上什么也没有,感慨地说:“我押了4辆卡车,带来了4间列车房和一些生活必须品,就算是我们的全部‘家当’了。”
如今,在组织的关爱下,职工们献计献策,巴什托已建起了公寓、食堂,安装了净水器,文体中心的运动器材样样齐备。他们用包容促进和谐,用关怀温暖人心,使巴什托班组的每个人都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班组精神】地处偏远精神不倦怠,条件艰苦工作不落伍。今年春节刚过,疫情刚刚缓解,归队不久的朱福情绪有些不稳定。班长李新有了解情况,但朱福却不肯说。“这可如何是好?”李新有一边宽慰着朱福,一边寻思着该如何解决。
“要不往朱福家里打电话问问?”组员吴子健说。
“这个主意可行!” 李新有马上打通了朱福家中的电话。经过了解才得知,原来,朱福3岁的女儿被开水烫伤住院了。于是,李凤强立即让朱福回家照顾女儿,还带头捐助了200元钱。在李凤强的带动下,大家纷纷出钱出力,并安排休假的职工去医院慰问。
在巴什托,人人手中有个小本本,有当地乡政府、乡镇医院的联系方式,还有火车、航班信息,这是李凤强专门为大家制作的“爱心小贴士”,方便大家在紧急情况下,能随时联系。
【班长自述】班长李新有:我们的迷彩“老A连”就是一块强力磁,将巴什托油区汇成一盘棋,33人聚成一个家,10个岗位凝成一条心,8支队伍拧成一股劲,笑迎风霜一起拼。大家心齐、力合、干劲足!
生活中他们像家人,工作中他们是亲密的伙伴。
5月的一天清晨,张文胜和涂亮早早地驱车前往昆仑山麓。他们要去胜和1井巡检勘察,采集信息。2002年完钻的胜和1井,由巴什托班组定期勘察、巡检。
车行两条辙,人走一行印。巡井车从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的315国道下来,沿昆仑山北麓河道行驶约10公里,进入无法行驶的无人区后,张文胜和涂亮下了车。两人背负5公斤的水和干粮上了路。除了GPS定位,他们靠峭壁上的喷漆箭头作为指引。
悠悠的荒谷中,只有两个孤寂的身影,此时,他们是最亲密的伙伴。张文胜告诉涂亮,每年只有5月份巡检最安全,3~4月有风沙,6~8月有雪山融水,很容易被困在山里。
下午2时,两人来到一块大岩石下休息用餐。馕、咸菜、矿泉水、火腿肠就是一顿丰盛的午餐。张文胜和涂亮一路穿荒谷、越砂山、攀岩壁,徒步近8公里,终于在16时到达了胜和1井。他们被沙漠中的烈日晒得脱了皮,但两人脸上的笑容却像昆仑山边的晚霞一样灿烂。
协同作战:十八般武艺 样样都精通“精一岗、熟二岗、懂三岗”的要求在偏远的巴什托远远不够。包括4位班长在内的33名员工要负责全油区的安全生产监督、班组生产值班、治安保卫、油气运销和后勤生活服务等工作。
【组员议论】组员王磊:在巴什托和兄弟们一起斗风沙、战冰雪、解难题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闪亮的故事。
“巴什托油区地处偏远,外部物资和技术无法做到及时支持,我们的身份不仅仅是采油工、集输工,还包括泥瓦匠、修路工、维修工、电工、安保员、医护员......都必须会干,还要干好。”班长严奎掰着手指,一口气说了十几个工种,“自己能干就自己干,不能总是等靠要。”
看到油井、设备因“病”停运,班长李新有很心疼:“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得了急病无法得到及时救助,那种感觉火烧火燎。”再遇到难题,李新有便袖子一撸,挎上工具包,一头扎进工房,亲自“操刀”,蹲在设备前一捣鼓就是半天,总能手到病除。在他的带动下,组员们也都渐渐练出了“全活”。
“我在巴什托的每一个日子都已渗透到血液中,成为生命中最闪亮的故事。”34岁的涂亮是博塔公司的经理兼技术员,他在巴什托工作了12年,能胜任多个岗位的工作。生产中的设备阀门、生活中的桌椅水管,他都能修补如新。同时,他还常常带领员工们维修热水循环管线,处理水套炉故障,改造用水管线,俨然成了巴什托的“多面手”。大家开玩笑地评价他:会修水管的安全员,才算优秀的副经理。言毕,巴什托的员工公寓里响起了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生活中,全能型组员们也靠自己双手改变着生活和工作条件。2019年元旦那天,崔新辉要离开集油站了,他被调往顺北油气管理部工作。临行前,他留恋地望着巴什托油区。看着看着,他忽然发现从集油站到公寓的沙地上,兄弟们踩出来的那条小径穿过了装油区,这样很不安全。于是,他决定为大家修条路再离开。他组建了一支“铺路小分队”,十八般武艺样样能干的组员们分工明确,有当“搬运工”的,有当“铺路匠”的。3天过去了,一条400米长的砖路铺设完成。而这条从生产区通往公寓的小路,也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同心路”。
苦乐年华:艰辛伴大漠 诗意度春秋夏秋季节,随着清晨的阳光铺洒在戈壁滩上,公寓一隅响起了鸡鸣、鸭叫声,这里是巴什托油区最有生活气息的萌宠“动物园”。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班组员工们养鸡养鸭养狗狗、种菜种果种槐花,将巴什托油区打造成戈壁滩上的绿洲,把艰苦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每年春天,万术前和严奎都要买回各种菜苗,精心培土、浇水、施肥。这群石油兄弟历经种种磨难,一边琢磨一边上网请教,结合土质、技术和经验,成功将新鲜菜品和鸡鸭肉送上了大家的餐桌。
【上级评价】雅克拉采气厂党委书记陈中:远地方、苦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巴什托集油站的员工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好汉,他们有执着的钻劲,以及随时撸起袖子干活的冲劲。他们用包容、坚守、爱心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班组文化。
班组员工们还将歌声、琴声、漫画、击鼓、厨艺等带到了巴什托,使单调的驻守生活变得五彩缤纷。
严奎能巧妙地把安全和廉洁等故事和理念用漫画表现出来。涂亮是大家公认最上镜的“文艺兵”,在工友吉他与手鼓的伴奏下,他用歌声为大家鼓劲加油。万术前用相机拍摄员工们夺油上产的风采,被各大媒体争相采用。雷军让厨艺精湛,一把大勺将大家的味蕾调得有滋有味。以“巧匠”著称的万术前利用废旧轮胎、铁链和铁丝网,自制了一个结实的秋千,下班后兄弟们互相推着荡悠悠,为这个偏远的班组带来了纯真的童趣。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岗的员工坚守岗位近150天,油井一刻不停,生产一刻不歇。生产运行班班长万术前开播的“抗疫大喇叭”,为大家坚守的日子增加了开心元素。他喜欢用个性十足的形式将防控知识、要点掰开了揉碎了讲,形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让宣传变得好听易记接地气。
“戴上口罩测体温,拉开距离别扎堆,车辆消毒请等待,为人为已要负责!”大家一听,这是万班长的“抗疫大喇叭”又开播啦!
13年来,巴什托班组员工将西北油田授予的“艰苦奉献示范班组”“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文明号”等荣誉奖状奖牌挂了满满一墙,累计产油32.31万吨,累计产气5079万方。最近又传来喜讯:韩建宏获得西北油田采气工“技术状元”称号,他参加的西北油田代表队,在全国油气开发专业采气工竞赛中,获得团队操作项目第一名。
“2021年,希望我们的巴什托小站采出更多的油气,每个班组兄弟平安喜乐,大家的笑声更响亮!”严奎用一幅诙谐的漫画,道出了大家的新年愿望。
图片1:巴什托集油站员工在站门口开心合影
图片2:巴什托集油站员工维修井口防喷器
图片3:巴什托集油站员工在一起幸福地包饺子 真是一个温馨的团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