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66 发表于 2020-12-15 16:19:18

全国青工文学大奖赛获奖作品集《亲爱的南方》出版

      中工网讯 日前,由"西樵山杯"第三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赛获奖作品认真梳理和筛选结集而成《亲爱的南方》正式出版,该书是由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携手青工作家推出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应该的作品。

  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秘书长、《黄金时代》杂志社总编、《亲爱的南方》主编覃海慧介绍说,书内含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是广大青工智慧的结晶,为大家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通过阅读此书,可以扩大视野,丰富见识,提高文学素养。该书不仅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同时也是近年来“打工文学”的系统回顾和总结,是青工作家新时期的经典之作。

  西樵镇党委书记、《亲爱的南方》主编 黄颂华:

  "西樵山杯"第三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赛是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为广大青年产业工人重点打造的文化服务项目,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权威的首个属于全国产业工人的文学奖项。第三届文学大奖赛特别加了“樵山”组别,获奖作品也选入了《亲爱的南方》。西樵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除了秀丽的自然风光,其深厚的文化也闻名全国,西樵镇是最早出现“产业工人”的地方。据考证,距今6000年前,西樵山先民就利用西樵山的岩石制造双肩石器工具,所做的石器工具用来渔猎、捕捞。正是这个最早的“产业工人”群体的出现,在西樵山创造了辉煌的“双肩石器文化”。唐宋以后,西樵山先民开始开采岩石用于建造房子。石燕岩遗址就是当时西樵山最大规模的大型古代采石生产现场,让人极为容易想象到当时“产业工人”的生产场景。而今,西樵已是全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和中国面料名镇,纺织产业的集群效应显著,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形成了新的产业工人群体。可以说,西樵的发展史是产业工人发展史的最好体现。故以“西樵山杯”命名的第三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名家点评-

  著名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陆天明: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工人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之一,也是精神文明的奠基者和创造者之一。新生代产业工人作家,珍惜这个称号吧。请自豪地告诉这个世界:我是工人,我正在创作最好的文学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新媒体文学委员会主任、三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三届鲁迅文学奖评委 陈福民:

  文学本来就属于人民,产业工人在珠三角地区基数最大,也应该由此带来文学的繁盛。我不太了解共青团工作现状,但以我的直观看,我认为广东团省委的工作做得太棒了,有情怀又务实,还接地气。广东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做的工作造福产业工人,造福文学,意义非凡。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龙一:

  这次参加文学大赛的产业工人很年轻,但他们的语言文字不像是初学者,显然此前有过相当的写作经验。获奖和提名的作品真正来源于生活,是美好,健康,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既然已经展露才华,就不必自我怀疑,希望你们能够坚持下去。

  广东省作协主席、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 蒋述卓:

  目前许多产业工人文学作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活书写与控诉,而能在文字间深含爱意,是一种“光辉的表达”。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邵丽:

  文学产生在车间里,这是一个传统,它有赖于真正的一线作者。祝福获奖的产业工人,让我们用对生命对文学的一腔热爱去书写吧!

  中国作协全委会成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短篇小说之王” 刘庆邦:

  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奖让青年产业工人有了一个自我施展才华的平台,他们获得了人生出彩的机会,广东共青团30万奖金颁给体制外“草根”作家,值得点赞。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王十月:

  产业工人写、写产业工人、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奖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奖,他更是以文学的方式,在抚慰弱者的心灵。从外来工到产业工人,这样一个新称谓的变化,其实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的是共青团广东省委对青年产业工人的关怀,从别人的城市到亲爱的南方,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怎么样评价它的意义都不为过。

  -名家写序-

  序一

  文/张志华

  冬去春来、时光荏苒。匆匆间,由中国青年报社、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青年联合会发起,广东省青少年文化促进中心、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人民政府承办的“西樵山杯”第三届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赛已圆满落幕数月,本届比赛的优秀作品集也即将付梓。

  该大奖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最权威的首个属于全国产业工人的文学奖项,是一项立足广东本土、最具持久生命力和全国性影响力,持续累积文化意义、文化价值的产业工人文学奖项。大赛持续至今,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大赛从设立之初,就旨在打造一个专属于全国产业工人的文学盛典,充分展示当代青工的创作实力和成就,通过传递文化正能量,用优秀的文学作品点燃青年产业工人的梦想,激励他们的人生,引导广大青年产业工人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雄浑交响。

  在2016年11月的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筑就中华民族复兴时代文艺高峰,“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发轫于珠三角的打工文学正是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打工者写、写打工者、我手写我心”,通过优秀的作品角逐,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打工作家,比如王十月、郑小琼、周崇贤、曾楚桥等。他们的心路历程、成长成才经历,滋养了千千万万的打工仔打工妹的精神世界,给予他们无穷的精神力量。每一个优秀的打工作家,都有无数个热心的读者和精神上的追随者;每一个优秀的打工作家,都可以用文学的力量,来感染、影响、引领无数个青年产业工人。这条道路上所有的前行者,都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文化复兴”增添了光彩一笔。

  截止2016年,我国青年产业工人的数量已将近2亿,单单广东省内的青工人口就超过2千万。80、90后青工与父辈相比,受教育程度、职业期望值高,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也高,为了让他们找到归属感、认同感,更好地融入城市,第三届青工文学大奖赛的主题就设为“亲爱的南方”。对于青年产业工人来说,以前或许是“别人的城市”。但如今,我们融入了我们“亲爱的南方。”

  从第一届的蹒跚起步,到如今第三届已创下各项历史之最:参赛作品最多、作品质量最佳、题材及体裁涉猎最广……6年时光,我们一起见证了青工文学大赛的成长成熟,也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青年产业工人”这一独特且珍贵的身份的全部烙印,勇敢投身文学殿堂,执笔“我手写我心”。可以说,青工作家的写作不仅仅是为文学缪斯增添了光彩,更是为这个剧烈改革、极速前进的时代留下一份可堪为历史底稿的记录。

  这其中的翘翘者,有摘得本次比赛最佳长篇小说大奖的蔡玉燕,她的长篇小说《南方建筑词条》以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佛山三水为背景,为建筑行业40余个工种里的每一个工种都选取了独特的个体,创建档案式的词条;有来自深圳的图书馆管理员陈再见,他创作的《纵身》以在省城工作的主人公男青年赶回家为父亲奔丧为主要情节,展示了当下最为普遍的一种社会困境——乡村、县城、城市之间的砥砺与撕裂;凭借诗集《低入尘埃》斩获本届大赛诗歌大奖的女诗人周小娟来自东莞,她用诗的语言道出了奔波的人们对故乡的回望与依恋、以及对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深深的忧虑;散文奖作品《在大地上居无定所》的作者程和祥说:“我是一个从小到大没有故乡的人。”对于笔下每一个打工仔、“小人物”,他都赋予他们尊严与人性光辉,赋予他们丰富的精神空间,因为“他们值得赞美”……

  正如前文所述,第三届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赛比起前两届,在作品质量和数量上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佳作不能一一赘叙。本届比赛评委主席、著名作家陆天明说:“我丝毫不怀疑,如果真有能够真正记录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真实模样的伟大文学作品,那这些作品就一定来自这些一线的工人作家”;热播剧《潜伏》原作者龙一评价道:“我始终认为,像这些年轻的工人、年轻的创作者一样诚挚地书写自己的生活,是一件高贵的事”;青工文学大赛连续三届的元老级评委、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十月说:“尽管本次比赛我们只允许体制外的人士参赛,但是作品质量却比前两届要高,涌现了一大批很有潜力、很让人惊喜的青工作家。”著名作家鼓励给了我们继续办好下一届比赛的信心,也带给所有青工创作者继续攀登文学高峰的勇气。

  古语说:文以载道、文以化人。青年产业工人通过文学创作寻求真理、认识世界、锤炼品格,而我们现在编选出这本优秀作品集与广大读者共享,为的是继续以文学的正能量引导青年、激励青年、凝聚青年,推动广东省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展望将来,我借用青工作协朋友的一句话:“我曾经认为,一辈子就在企业流水线上度过的了。人在漂泊,梦想在流浪。但最终我还是用自己的笔,写出新的人生轨迹。”希望青年产业工人作家都能文思畅达、佳作辈出,也希望青工文学比赛能越办越好,奏响时代强音。

  是为序。

  (作者系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青年联合会主席)

  序二

  文/杨宏海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催生了波澜壮阔的打工大潮,地处南方的广东首当其冲。“东西南北中,打工到广东”,紧邻港澳的珠江三角洲,首先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于是,几乎每一趟南下的列车,都载来大批到广东闯世界的外乡人,形成一个庞大的打工群体,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今天被称为青年产业工人,他们的生活,构成珠江三角洲及经济特区一个富有特色的层面,而反映这个社会阶层生活的“打工文学”便应运而生。

  1985年,我从内地高校调进深圳市文化局,具体负责文化调研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和个人的爱好,我率先对发源于深圳的“打工文学”现象进行跟踪调研,并试图进行理论构建,先后参与辑编多部“打工文学”系列丛书。在我的阅读视野中,第一篇发表在正式期刊上反映打工生活的是林坚的短篇小说《深夜,海边有一个人》(载《特区文学》1984年第三期),故将其定位为“打工文学”的开篇之作。

  迄今为止,“打工文学”已走过三十多个春秋。一般认为“打工文学”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代表性作家有林坚、张伟明、安子、周崇贤、黎志扬等;第二个阶段代表性作家有王十月、郑小琼、曾楚桥、柳东妧等;第三个阶段更多是新生代青工群体中的打工作家,包括《亲爱的南方》书中不少的青工作者。

  2004年,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联等单位设立了奖励外来青工文学创作的“鲲鹏文学奖”,极大地推动了“打工文学”创作。2011年,由共青团广东省委扶持并主管的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正式成立,先后组织开展了系列文学创作活动,集结出版青工文学大赛的优秀作品集,为新时期“打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与平台。

  本届青工文学大赛优秀作品集结集题为《亲爱的南方》,分为小说与散文诗歌各一册。此书包括了深圳、东莞、中山、佛山、江门等广东各地青年产业工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展现出这个群体在南方广东生活工作的心路历程,呈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真实记载一代青工的奋斗历程

  广大外来青年告别家乡,来到南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加入了青年产业工人的行列,他们在异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拿起笔来,“我手写我心”,用笔去表述个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诉求,真实记载了一代青工的奋斗历程,这是“打工文学”的主旋律。

  蔡玉燕的长篇小说《南方建筑词条》(节选),以珠三角边沿的一个城市为背景,围绕该城楼盘腾龙阁建筑工地的开工与建设,展现出一个二线城市房地产飞速发展的过程,塑造出冯祖国、鲁为民、冯珍珍、张结力等建筑行业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多数来自农村,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较低,作品真实再现了建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与环境的精神诉求。

  程和祥的散文《在大地上居无定所》,同样是写建筑工,作者在自传体的抒写中,不太注重再现和回忆具体打工过程,而是注重个人感受、精神成长和对外界人和事的观察,语言肆意汪洋,文字简洁真挚,赋予“小人物”以尊严和人性的光辉。

  广东,是打工者足迹最早遍及的地方,也是青年产业工人聚集密度最大的地方。打工的世界很精彩,打工的世界很无奈,在《亲爱的南方》一书中,外来青工闯世界求发展的过程,正是这种精彩与无奈的生动体现。邬霞的《前台文员工作手记》,以白描的手法状写了电子厂前台文员这一工种,这是一个需与各种人打交道的工作,虽然可以有“不是被老板炒就是炒老板”的潇洒,但总还是有“打工,总免不了受气”的无奈,作品以冷静与率真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前台文员的多彩人生。在此本专集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青工群体,有“织织复织织,昼夜把梦织。趁我韶华在,为我爱情织”的制衣工(聂杰梅《一个制衣女工的梦》);有“建筑工地的开路先锋”,人称“蜘蛛侠”的架子工(黄凯旋《钢管森林的“舞者”》);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把一块块粗糙的木头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的打磨工(黄永光《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当然,给人印象更深的,还是戴杜平《港资厂打工记》中的主人公刘月梅,这位中专毕业就进广东打工的女孩,在流水线上历经磨练,学会焊锡、剪脚、测试、插件、包装等工序,以后又业余自学电脑与英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先后干过品管员、文员、工程助理、外贸业务、总经理秘书等职,最后自己出来另立门户,成为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为此,她发自内心感谢改革开放的南方城市,让她们这些农村的孩子有机会来此工作学习,“有了如今幸福的生活”。

  二、以多维视角回望乡土或眺望远方

  与前辈打工群体相比,新生代青年产业工人受教育程度高,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也更高。他们年轻富有活力,在他们当中产生的写作者,视野更加开阔,写作素材更广泛,不再局限于“打工”生活,而取代之多维视角,不单着眼于城市与工厂,往往是回望乡土或眺望远方。

  陈再见的中篇小说《纵身》(节选)没有着眼打工的场景。他从一位进城务工的青年初晨接到父亲的死讯开始,在回乡奔丧过程中回忆父亲的一生,带出家族与山村的故事。父亲的爽朗热心、母亲的温婉贤惠、乡村的风俗民情,以及初晨细微的心理活动,均写得丝丝入扣。一句“身体简直就是个秘密的储藏室,有些事情藏了多年,突然捞起,竟然还面目崭新”,令人回味无穷。王震的小说《米粒》(节选),写一个乡村的情爱故事,独具特色的方言与西北风情,写出了原始的野性与滚烫的泥土气息,把故事说得有声有色。叶瑞芳的散文《回家》,与其说是一篇散文,不如说是一篇小小说。青工“我”在旅途火车上与一位女孩邂逅,两人同坐一个车厢。女孩在“我”对面的上铺,苗条身段,凹凸有致的侧影、红扑扑的脸蛋,耳垂上悬着薄薄的金属片耳环......“我”一直想与她认识,但又担心“这样的女孩是最难对付的”。她一路玩手机,“奇怪她干嘛不读书呢......爱读书的女孩多好啊,起码省钱多了,不会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正瑕想间,火车一路狂奔离下车还有不到一个小时了,“我”终于鼓起勇气想去搭讪,可是,“车厢里飘起了一股浓浓的咖啡味,我看见她一手端着一个瓷杯一手攀上了梯子。我的勇气顷刻间一泻千里了。......名牌手机,化妆品,在加上咖啡,我那份靠在车间里挨更抵夜挣来的菲薄薪水支撑得了这样小资的生活吗?”于是我终于被自己打败了,怏怏地下车,回家。看到这里,一位青工维妙维肖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

  伴随一代又一代打工者进入广东,越来越多的新生代青工把广东当作第二故乡:“想当年,父亲携母亲到樟木头......我们如今已融入了这座被称之为‘小香港’的客家小镇......故乡已不再那么遥远,何处是生命驿站停泊的港湾,何处便是守望的故乡。”(唐泽天《我心深处是故乡》)

  三、不断开拓前行,提升人生价值

  如果说,当年南下打工,更多地是赚钱求温饱,那么,现在的青工有了更多的追求。他们不断开拓前行,提升人生价值。既要求“富”:赚钱满足物质生活,还要求“贵”:在精神层面上有所追求。诚如《没有诗歌,我的存在多么荒凉》一诗中所言:“没有诗歌,我的存在多么荒凉;我需要听听身体深处的声音。让财富成为现实的喧嚣,让诗歌成为岁月的影子。”(祝成明《生活大抵如此(组诗)》)

  众多的青工在坎坷的人生历程中始终坚持自己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唐诗在《微光》中的女主人公,无论现实生活如何辛苦,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并且将其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我说能看到远处的光,纵然微弱了点,可凭着这一点微光,我也能前行,可以走得更远。”事实上,生活中有许多的唐诗们,正是因为他(她)们的坚韧与执着,通过文学的追求,正在悄悄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与命运。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诸多不合理,劳动制度不完善,资方刻意榨取劳工剩余价值,令社会矛盾突出,劳资双方关系紧张,使打工文学一度成为“愤怒”的控诉,或者是“疼痛”的呐喊。近年来,随着打工环境的不断变化,劳资双方关系有了不少改善,社会更和谐了,人情味浓了,反映在打工文学中的疼痛感也少了。严婉儿的《印出光芒万丈》一文,通过印刷工伟强打工成长的实践,令人耳目一新。该厂的老板不仅身先士卒与工人们加班干活,当他闻知业务骨干伟强父亲病重時,即出资接他父亲来广州治疗,费用报销。老板不光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工人,还送伟强等业务骨干去报读企业总裁研修班,为企业培训管理人才,令伟强倍感温暖。作品不仅写出了生活的亮色,还让读者感受到社会的变迁。

  总的看来,《亲爱的南方》(上、下册)全书是近年打工文学的一个新收获,作品记录了广东噪改革开放背景下社会历史的转型与变革的历程。通读此书可以看到新生代青工写作者的审美取向,多了一些积极的、美好的声音,少了一点血性的体验和粗粝的佳作,这预示着打工文学在文学内涵上仍有待不断开拓、提高和丰富。尽管如此,以青年产业工人生活为土壤的“打工文学”,仍然是广东最有特色的文学品牌。诚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所说,“打工文学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上是很特殊的文学现象。广东省拿十次茅盾文学奖的意义,都比不上广东出了打工文学。”因为它是青年产业工人(打工者)植根生活所创造的独特文化产品,为大革命时代的文学提供了最为鲜活的中国经验。从一种文学现象到成为一个文学品牌,已经扎根广东,辐射全国。虽然尚还稚嫩,但对于“打工文学”未来的发展,我们仍然可以抱有充分的期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青工文学大奖赛获奖作品集《亲爱的南方》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