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与摹
书法经历了三千多年发展到现在,从六书变革为隶,再由隶成楷,经过盛唐以后,法度已经基本完备。我们现在学习书法,唯有借鉴书法史上的经典名作,吸收消化,为我所用。因此,学习书法离不开“临摹”法帖,这是每个学书者的必经之路。不仅是初学者,就是许多书法大家也是终生临摹。相传北宋书法家米芾临摹字帖能出神入化,当看到好的法帖时,他就跟人家说,我借两天就还你,临摹完毕,他会使出“掉包”的伎俩,还回去一个临摹本,而对方还真发现不了,可见,米芾临摹功力深厚。临摹,就是从古人的法帖中吸取营养,领会古人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的要诀,最终把古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那么,什么是临?什么是摹?
所谓临,就是对照模仿学习,比如临写、临帖。“模仿”是“临”的核心。北宋黄伯思说过,“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临又分“对临”和“背临”。当您精选了一本法帖后,就对着法帖临写,尽可能写出和法帖一样的字形、点画、结构以及神采;背临就是在对临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回忆,背写出形神兼备的字,然后对照法帖检查自己临习的不足。“对临”和“背临”要反复进行,才能巩固记忆,取得好效果。
所谓摹,就是用透明的纸张覆盖在法帖上,将法帖的原貌复制下来,通俗地讲就是依葫芦画瓢。北宋黄伯思在其《东观余论》中说:“摹,谓以薄纸覆盖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故谓之摹”。摹,有单钩、双钩和描红等多种方法。经过“摹”,许多法帖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我国古代行草经典之作王羲之的《兰亭序》,原件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墓穴中,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法帖其实是唐人冯承素的双钩廓本,一千年来,人们把它奉为楷模。由此可见,“摹”的作用之大。
临和摹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方法,临可以得古人书法之笔意,摹可以得古人书法之结构。两者交替进行,大有裨益。 (胡海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