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地吐痰入法很有必要
随地吐痰入法很有必要日前,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安徽省爱国卫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值得关注的是,《条例》对随地吐痰、吐口香糖等不文明行为均明确了法律责任,最高可处25元罚款。(12月27日《安徽日报》)
遏制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原本是市民文明公德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遏制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时,紧靠宣传标语和城市文明公约来倡导,其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对有些文明素养不高、个人文明卫生习惯不良者,你让他不随地吐痰无疑是“对牛弹琴”。所以,在城市密集的公共场所,像随地吐痰、随地吐口香糖等不文明、不卫生陋习等总是屡禁不止、屡禁不绝。
事实上,随地吐痰还不仅仅是个人文明卫生低下的行为和表现,更为重要的还会给社会群体带来病菌进一步传播和感染的危害,尤其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日渐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对随地吐痰就更应严加堤防和把控。
对此,安徽省出台地方法规,将随地吐痰入法,《条例》对随地吐痰、吐口香糖等不文明行为均明确了法律责任,最高可处25元罚款,最低也有5元罚款。
不可否认,也许在有人看来,这区区几块钱或是几十块的罚款很难在执法过程中起到震慑作用,再者来说,这里恐怕还有执法难的问题。比如:市民随地吐痰的随意性很强,你执法者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盯着过往人员看,即便这样,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
然,笔者则认为,尽管我们在治理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上有这样或那样的执法难,但是,将随地吐痰入法也很有必要。因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语境下,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早已深入人心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在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完善城市管理体系上,同样也离不开日臻完善的法律体系。
我想,只要将随地吐痰入法,再加上有城市文明公约的宣传和引导,那些习惯于随地吐痰者就会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了。当然,在治理随地吐痰中,我们监督执法部门和人员还需将关口前移,利用电子警察、突击执法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监督执法,一旦发现有违规违法者绝不姑息迁就。该依规依法处罚的要严格执法;该顶格处罚的也要严惩不贷。只有补上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这块“短板”,才能确保城市环境文明卫生更加洁净,城市居民身体更加健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