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燃眉之急 谋长远之需 ——四川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推进“三支一扶”工作
“面对疫情,我就是有召必回的战士!”这是西拉泽克生参与抗击疫情工作说的一句话。西拉泽克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用自己所学回报养育他的这片热土。2019年7月,他成为了阿坝县垮沙乡卫生院的一名“三支一扶”人员。
西拉泽克生只是战斗在基层一线数千名“三支一扶”队伍中的一个缩影。五年来,四川省累计招募“三支一扶”人员8228人,他们坚守服务基层一线,在产业项目、灾后重建、脱贫攻坚、抗疫防疫等重大任务中,练就了过硬本领,展示了他们奋斗青春的靓丽底色,彰显了勇立潮头的时代担当。
聚焦重点任务,充实脱贫攻坚一线“战斗队”
四川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制定《深度贫困县“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方案》,突出工作重点,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着眼贫困县长远发展,打好脱贫成果巩固战。省人社厅增强政策吸引力,允许在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贫困县服务的人员,直接考核招聘到服务所在县(市、区)的县、乡事业单位,对于连续服务4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在申报中级、高级职称资格时,任职年限可放宽1年。今年,为45个深度贫困县新招募“三支一扶”人员607名,占全省招募总数的32%。
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四川省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四川人社部门结合四川农业大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叠加的实际,拓展开发供销合作、农村合作经济、农村电子商务、农村饮水安全等领域服务岗位,招募岗位向农业和扶贫服务岗位倾斜,今年全省招募“三支一扶”人员1896人,其中支农、扶贫952人,占50.2%,进一步壮大了脱贫攻坚队伍、充实了脱贫攻坚力量。在脱贫成果巩固战中,聚焦重点群体需求,推动解决贫困地区“招人难、留人难”问题,招募对象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农村紧缺专业及自愿回原籍(县、市、区)的高校毕业生倾斜。
坚持优选精培,抓好“三支一扶”基层发展“接力棒”
四川立足实际,统筹考量基层人才“燃眉之急”与“长远之需”的辩证关系,在“把好入口关”“做实训育功”“抓好传帮带”三个方面,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
建设德才兼备的“三支一扶”工作队伍,必须把好“入口关”。四川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把资格初审、笔试、资格复审、面试、体检等关口,切实将德才兼备、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年轻人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第三轮“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三支一扶”人员年龄均在30岁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45.7%,呈现出年龄结构更加优化、学历层次显著提高等特点。
在人才培养上,做实训育功,坚持选拔和培养相结合,逐步构建起以岗前、在岗、离岗培训为基础,贯穿整个服务周期的教育培训机制。大力实施能力提升专项培养计划,今年1000余人参加脱贫攻坚能力提升培训班、省市级示范培训。为让新手快速成长,四川推行“导师制”“新型学徒制”“一帮一”“传帮带”制度,提升“三支一扶”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强化政策支撑,汇聚“三支一扶”基层成长“蓄水池”
为吸引更多人才留在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四川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吸纳力度。规定在招考公务员时,拿出不少于15%比例的职位定向考录“三支一扶”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人员,报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在乡镇及以下每服务满1周年,笔试总成绩(指公共科目笔试与专业知识笔试按比例折合后的笔试成绩)加2分,最高不超过6分。并积极鼓励“三支一扶”人员通过考核聘用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考选调生、续期服务等方式服务基层、扎根基层,逐渐成长为基层发展建设的生力军。据统计,该省“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人员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协调专门窗口,为服务期满“三支一扶”人员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公共服务。对有创业意愿的,纳入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支持范围,并提供一系列创业服务。
做实服务保障,送上“三支一扶”扎根基层“定心丸”
招人难,留人更难,是许多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发展普遍面临的现实困境。四川积极改善“三支一扶”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着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
四川严格落实工作生活补贴,大幅提高省级补助资金标准。“三支一扶”人员工作生活补贴从2016年9月起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民族地区及扩权县生活补贴标准每人每年1.1万元,新招募人员体检补助标准提高到460元,岗前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00元;新增在岗培训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元。为激发基层人才的干事创业激情,四川提高偏远地区人才经费标准,实行奖补倾斜和发放艰苦边远补贴,对在艰苦边远地区服务的人员发放艰苦边远补贴,省财政按照补贴标准的50%给予补助。
为了让大学生安心在基层工作,解决后顾之忧,该省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政策。“三支一扶”人员均在当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