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低温权益”披上“制度棉衣”
据《河南工人日报》报道,今冬最强寒潮近日来袭,中国天气网发布的2021年第一个全国冻哭预警图,别出心裁地用“冻伤”“冻僵”“冻傻”“冻哭”4个标准,为各地气温状况作形象化描述。最冷的“冻伤”区域黑吉辽蒙,最低气温在-25℃以下,次冷的“冻僵”区域京津冀等8省市,最低气温降至-15℃。寒冷升级,亟待制度关怀和社会关爱升级,为户外劳动者送上“温暖包”。较之于高温天气下的劳动保护,低温作业劳动保护存在着政策制订相对滞后、公众知晓率低、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前者有国家相关部委颁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了“高温天气”“高温天气作业”的定义,细化了政府职能部门、用人单位的责任义务,列出了劳动者应当享受的高温津贴等权益。而后者仅有散见于部分法律法规的笼统描述,如《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用人单位做好低温环境条件下职业健康保护,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低工资规定》中明确有“低温津贴”等内容,由于操作性不强,在实际操作中极易沦为一纸空文。
让低温权益从纸面上走出,首先要做好政策顶层设计进行“制度保暖”。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低温天气劳动保护专项政策法规,针对各地不同情况进行具体细化,明确低温天气作业范围、适用人群、劳动保护措施、低温津贴及防寒用品发放标准、工作及休息时间标准,强化落实和责任追究制度。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实施“良法护暖”,特别是加强对环卫、电力巡检、铁路巡道、快递等低温天气户外作业集中的行业领域监督执法力度,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低温危害防护主体责任。再次要强化社会协同营造“多方增暖”,推广河南省各级工会建立户外劳动者驿站的经验,吸引城市沿街商店等单位参与,打造更多“城市温暖角”,让户外劳动者有一个累了进屋歇歇脚、渴了喝杯热茶暖暖身之地。
各地冻感十足,我们不能只有全国冻哭预警图,更要有户外劳动者的“爱心温暖地图”。冬送温暖、夏送清凉,一年四季送关爱,不只是工会组织经常喊出的口号,也应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善待劳动者、尊重劳动者,在天寒地冻之际为广大户外劳动者维护“低温权益”,帮他们披上“制度棉衣”,这股流淌在心底的暖流,就是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