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土:用汗水写就亮丽人生
“当年杭州电缆厂首批农民合同工有15人,到现在就剩下我一个还在这个岗位干。”虽然言语中带着一点唏嘘,但54岁的雷建土却丝毫没有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怀揣着一颗初心、保持着那份恒心、坚守着严苛的匠心,33年来,雷建土将精力集中在电缆导体、绝缘体、保护层的技术改进和难题攻坚上,他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用汗水写就了新时代技术工人的亮丽人生。面对问题吹毛求疵
雷建土来自桐庐畲族山村,是杭州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中压制造部交联技术主管、雷建土交联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杭州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从北京回来的这段时间,他一直处于忙碌状态,一边忙着为劳模宣讲整理心得体会,一边始终挂念着最近发现并一直处于攻关状态的技术难题。
“电缆内屏蔽产生凹陷问题,长期的均匀场强集中作用,会对电缆正常工作产生影响。”雷建土说。虽然这是电缆生产行业的一个常见问题,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雷建土却总在琢磨“不一般”的情况会给电缆带来哪些影响。在别人看来有些吹毛求疵,但他却非要搞清楚其中的“因为”和“所以”。
关注这个问题已经好几个月了,最近雷建土才想出来解决凹陷的对策。“我们可以在电缆接头导体的最外层用钢圈束紧,这样一来导体外层不会散开,既美观,又排除了可能发生故障的隐患。”雷建土说。
这样的小问题,雷建土总是不会轻易放过,这份执着在33年的一线工作中早已变成了一种习惯。雷建土说,像他们这样的生产企业,国家对产品的质量有相关的技术标准,比如对中压或高压电缆的绝缘偏心度标准是低于15%。“我的要求是尽量控制在6%以内。”雷建土解释说,偏心率高,表示电缆的绝缘层有厚薄,由于磁场会不均匀分布,导致电流的密度不同,有些薄的地方就有被电流击穿的可能,“所以我们尽可能压低偏心率的标准,这也意味着产品的竞争力会更强。”
“泡”在一线苦练绝活
在工作中,雷建土主操的交联机组,产量始终名列第一,成品合格率始终稳定在99.95%,大家都称赞他有一手“绝技绝活”。“所谓的绝技绝活,无非就是经验。”雷建土笑着说,“生产线开机前,手捏几下,大概就知道电缆绝缘的偏心情况,及时调整偏心,靠的其实就是手感。”这份手感是常年“泡”在一线练就的。
1987年,当时的杭州电缆厂到桐庐招聘首批农民合同工,年轻的雷建土在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被安排到了混橡工岗位。这是制造橡胶绝缘材料的第一道工序,生产工人要“三班倒”,又脏又累的工作让很多人打了退堂鼓。
粉末、胶料、混合,这几道工序带来的是高强度的劳动和恶劣的生产环境。“像消防员救火那么急,手上的活一刻都不能停下来,因为后道工序在等着我们的材料。”雷建土说,“一个班下来,浑身酸痛,衣服从里湿到外,从里黑到外,因为汗和粉末全混在了一起。”正因为又苦又脏,跟他同一批入职的农民工当时就有两人不干了,到现在就剩他一个人还在坚守。
两年后,已是混橡工技术骨干的雷建土被调到要求更高的挤橡工岗位。不久,厂里新上全省第一条110千伏诺基亚进口生产线,生产交联聚乙烯绝缘层。机器全英文说明,操作难度大,厂领导思虑再三,将任务交给了雷建土。
虽然有专业人员前期培训、指导,但指导老师走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还得靠自己。对于高中学历的雷建土来说,吃透全英文的说明书,难度着实不小。“硬着头皮一边查字典、一边记录数据、一边操作机器。”雷建土说,光是针对这条生产线,他就记了三大本笔记,靠死记硬背,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进口生产线的操作工艺。
悉心带徒倾囊传授
2008年对雷建土来说是一个转折之年,那一年,公司挑选了7个人去上海参加电线电缆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雷建土是其中之一。论文答辩加上实践操作考评,雷建土一次通过。此后他又通过了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获得了国家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资格。
为了让更多一线员工成长成才,企业投入数十万元资金,启动了杭缆交联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工作室领衔人、职业技能带头人,雷建土将自己多年积攒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徒弟,其中有不少徒弟已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
传帮带同时,雷建土还不忘积极创新。近年来,他先后解决了交联生产线的导体联结管改进,克服了生产过程中的拉脱、拉断现象,每年可为公司降低成本30多万元;和团队成员合作自制了导体温度测量数显装置,解决了导体预热温度测量问题,这项改进每年可为公司减少成本50万元……
从北京回来,雷建土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子更重了:“我会将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都传授给年轻人,让更多技术工人在新时代发光发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