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ufeng0299 发表于 2021-1-20 16:15:04

科技的下一个时代,我们誓要搏未来,但要去哪里?

科技真能让生活更美好吗?


放在两百年前,这叫哲学家的远见;放在眼前,那可能是跟不上潮流者的呓语。


但是一场疫情,正在把最深刻的矛盾呈现在世人面前:


即使在疫情最猛烈的时候,发达国家依然不愿意激活手机中的跟踪定位系统,除了侵犯个人隐私,还因为伦理;借助“健康码”,中国防疫大获成功,但很少有人在意,有多少老年人因为不会用“健康码”寸步难行,有多少司机下不了高速……


无论政治学还是科学,追求的最大正义都是:不要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正当权益,哪怕后者微不足道。


在科技博弈的背景下,我们正在加速迎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的曙光,全球都在为科技生产力、数字主权、打破垄断阴云而加大着投入。


最近一个月,在深圳、上海、北京、澳门、合肥……,一个个科技创新峰会紧锣密鼓地召开。


其背后更隐晦的问题是,当我们逐步走向科技顶峰时,我们的价值观还能跟上吗?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9UUVIKQ6ExAWxo3FaNwmNq2NuOdWLiclSqQEBXuB8HLdqRvaiaC4BlsldXfXMyL4mjAn71LoU2ZDnBdLD4icW63A/640?wx_fmt=png
无尽的试炼


每一代人都认为自己处在人类最坏、最好的时代。


无知和不相信在同时作用,人们不愿承认一个事实:科技发展速度之快,人的思想已经跟不上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9UUVIKQ6EydegKzsYrzxLzC6wO3hLXtWLmgS0TUjp5mmuEkTYaydMPzyneBbsMlWoQTavWs2t13xH24NziclSA/640?wx_fmt=png


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的科幻之父艾萨克·阿西莫夫一生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他的理念是:


科技固然重要,是强国之基,但只有高度发达的自然科学与先进的社会科学相结合,才是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


然而后继者却悲观地发现,科技似乎在脱离人类的控制。


这种批判在历史上不是首次发生。


电被开发后,爱迪生选择了用电死大象来展示他的权柄,在那个只有大都会才用得上电的年代,电椅处刑就被发明和应用了;
无线电通讯被发明后,欧洲人恐惧“这会彻底改变我们交流和交往的模式”,“从前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和如今对社交媒体的原始恐惧一模一样;

从火药到炸药到原子弹,战争一直是推动人类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当谷歌公司删除了“不作恶”的价值观,参与到美国军方的无人机技术研究后,一场拒绝杀戮、拒绝作恶的声讨风暴席卷了硅谷。

……


人类科技增长速度是指数型的,和大众想象相反,近年科技爆炸速度越来越快。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别人一百多年的路。这种感受,当年工业革命的英国人也曾有过。


科技本该服务人的,但卓别林在大银幕上展示的人的“异化”魔咒从未消失,直至今天智能化、互联网经济时代,工人被机器取代,人被算法降维拆解。


科技创新被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但是否该不时回想一下卢梭的科学之问,如何确保我们正冲向一个顶峰,而不是一个深渊?



谁掌握着话语权?


凭借着和渠道、用户的亲密的共生共荣关系,OPPO在智能机时代闯了出来。2016年,彭博社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叫“苹果为什么在中国输给了两家不知名的本地品牌”,其中之一就是OPPO。





OPPO的路线被称为“人民战争”,说白了就是服务好整条产业链上,从供应商、销售渠道到用户。


2016-2019年,陈明永用了4年时间艰难的探索着服务与创新的关系。而整个国家在疫情与科技战的刺激下,转上更快的赛道。


上海办完了进博会,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年,坚守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定位,一路金融创新先行;
深圳办完了高交会,四十年特区经济发展,站定科创之都的定位,抢占世界科技高地。


终点越来越近,过去弯道超车的红利渐退,如今是直线冲刺的时间。


在十四五之后,双循环的战略框架越来越清晰,核心是两个:


一是消费内循环,依靠和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是基本盘。


二是科技内循环,是强创新、补短板,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


连曾经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现在也在想着要成中国内循环经济、创新自我驱动、科技致善的新样本。


大国博弈、科技竞争引出了一个微妙的问题,话语权到底在谁的手上?


◆ 是掌握着尖端科技专利,制定金融规则,用长臂遏制全世界的一方;
◆ 还是从“世界工厂”转向未来“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掌握了消费者的一方?


很多人认为,是国际竞争一系列的倒逼行为,才让中国被迫开启了一条全新的科技创新之路。他们认为,指导当前世界科技前进的思维是对抗,带有极强的冷战思维和脱钩色彩。


放眼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都在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这种“竞争”情绪好像是主流思想。


现在谁能抢先破壁,谁就能赢得至少未来十年长盛不衰的门票。因为人类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口,基于5G、AI、云计算、量子科技等最前沿的、能带来破壁效应的科技都站在成熟应用的风口浪尖。


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几大机构,今年对科技研发投入是看空的。



科研投入前十大国家,预计只有中国保持正增长,排名第2


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预测只有中国的科研支出能保持正增长。


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各种科技峰会高密度地召开,汇集着全球、全国的科技力量。


然而,这些来自官方、民间、企业界和学术圈的精英阶层,都在表达同一个看法:


抛弃冷战式对抗思维,专注科技创新内循环、科技解决社会问题、探索人类未来的命题本身。


10月30日召开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全球300多位科学家,61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讨论了新冠药物、疫苗、健康医疗、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的推进。


在11月初的第二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发布了由多国科学家联合制定的《2020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





博鳌科技论坛、高交会、人工智能大会、5G+工业互联网大会接连召开。


正是在11月17日的未来科技大会上,OPPO的CEO陈明永提出一个问题:


“别人朝你扔石头,你要不要扔回去?”


这句话意味深长,点出了当下趋势变化的主线。


他还说,“这是短期情绪的满足,无非是一时爽了一下,但不会真正改变结果”,“我们想强调,科技发展是手段,人是科技发展的目的。”


一语中的,科技的发展最终是要为人服务,而不是抱着对抗的争强斗狠的思维,社会各界必须要达成“致善式创新”的共识。



时间会知道答案


据统计局数据,去年全国投入了2.2万亿科研经费,同比上升12.5%,其中企业经费支出占76.4%;按地区看,广东省3000亿元,居全国首位,之后是江苏、北京、浙江和上海。





2019年中国科研发表的SCI论文数超50万篇,稳居全球第二,但难题是要成果应用、产业化。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2019年中国以5.9万国际专利申请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专利申请国。



2019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增长10.6%,图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下同)


而华为(第1)、OPPO(第5)、京东方(第6)和平安科技(第8)这四家公司成功跻身全球企业专利申请数的前十强。





而根据欧洲专利局的统计,2019年专利申请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国内仅有华为(第1),OPPO(第16),阿里巴巴(第45),中兴(第52)京东方(第61),小米(第67)和百度(第84)上榜,但整体仍与美、德、日三国有差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技的下一个时代,我们誓要搏未来,但要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