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ufeng0299 发表于 2021-1-23 21:52:58

送王昌龄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
① ,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
19.(1)久留(逗留)(2)依依不舍
20.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
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1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
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滞之意,代入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
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
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2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
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
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
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
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
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
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点染分为三种类型,
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染中有点。此诗就是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
之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送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