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我家的“微信群”
我家的“微信群”关振学
现代网络可真是越来越发达了,一个个微信群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聊天互动方便又快捷,这不,我家也赶上了时髦,建立了最小的“微信群”。
妻子的微信昵称是“咱家的书记”,这不仅是因为妻子年轻时当过团支部书记,更主要的是她善于做家里人的思想工作,说话一套一套的。儿子在西南某大学读书时,千里迢迢,那里的环境和饮食都不习惯,妻子一次次电话嘘寒问暖,缓解了儿子远走他乡的孤寂感和紧张学习压力。儿子结婚后,两个孩子在外地学习打拼,妻子又多了一份牵挂。在“微信群”里,妻子经常打听孩子的近况,更多的是鼓励和安慰,尽一位母亲的慈爱之心。偶尔,我下班回家,正遇到妻子跟孩子通电话聊天,我就会诙谐地说,呵!书记又做工作呢,妻子点头微笑。每次两个孩子回家,都不乐意上饭店,俩人异口同声地说 : 就爱吃“书记”做的饭菜。
儿子在部队基层医院工作,他的微信昵称很自然就成了“咱家的医生”,他在尽职尽责做好部队的后勤保障之余,也牵挂我和妻子的身体健康,那份孝心在微信里寥寥的几行文字就能感受得到。我的血压有些偏高,儿子就叮嘱我按时吃药,按时测量。儿子的特殊工作,不可能随时在线联系,微信留言成了最好的联络方式。近日,儿子远赴外地部队医院进修,然后读研究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临床实习,经常忙到下半夜,看到儿子发在微信里有些消瘦的照片,我和妻子不免心疼起来,但又为他这份崇高的职业而骄傲。父亲节,儿子在微信里给我发了一个红包,那一刻,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儿媳跟儿子是高中同学,感情笃深。为了爱情,她毅然辞去在省城优越的工作,追随儿子在同一个城市,读完研究生又考上博士,她的微信昵称就是“咱家的博士”。学习、做实验、写论文,儿媳的聪慧和孝顺让我和妻子感动,妻子生日和母亲节,总会收到儿媳寄来的大大小小的包裹,看到妻子孩子般兴冲冲打开一袋袋食品或衣物,我既羡慕又嫉妒。有一次,她所在的大学有人不堪学习压力而寻短见,妻子得知后又当起“咱家的书记”重任,为儿媳缓解压力,送去婆婆的一份关怀,真是苦口婆心,婆媳关系相当和睦融洽。
我多年喜爱文学,工作之余喜欢笔耕,偶有“豆腐块”见诸报刊,这娘仨给我起的微信昵称竟然是“咱家的作家”。作家可不敢当,那只是我藏在心底里美好的梦想。当我把登载自己写的散文或诗歌的图片发给他们,当我把加入市作协和省作协的好消息在群里发布时,也会第一时间收到他们最温暖的鼓励和最真诚的点赞。
我家的“微信群”,像圆桌前年夜饭的聚餐,像看得见的阳光小屋,虽然身处异地,却又时时维系在一起,更像一个温馨的港湾,那份惬意和快乐,时时在线互动,处处体现亲情关怀。我喜欢“咱家的微信群”,我希望“咱家的书记”继续发挥做思想工作的优势,排解大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咱家的医生”早日学业有成,为部队建设贡献力量;“咱家的博士”在科研项目上取得好成绩;“咱家的作家”笔耕不辍,有更多的文章发表。
工作单位 :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鞍千矿业磨磁工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