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军 发表于 2021-1-26 20:28:06

回味当年写春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看到王安石的这首诗,就嗅到了新年的味道。当新春佳节伴随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来临时,家家户户又要在大门上贴春联了。大红的春联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起渲染着新年热烈红火的气氛,让人们深深地感受着中华大家庭这个最隆重的节日特有的丰厚韵味。    

如今的春联,已很少人工书写,大都是从集市上、商店里买来的印刷品,字体模仿一些知名书法家的手笔,结体工整,法度谨严,几乎无懈可击。可千篇一律的面容也缺少了一些稚拙天真和浪漫新奇,不免让人生出几分遗憾。

我是在内蒙古敖汉旗一个小山村长大的,记得那时村里人文化水平都不高,会写毛笔字的人很少,能够自己写作对联的更是凤毛麟角。二叔是唯一的教书先生,且念过私塾,颇有书法功底,一笔字名闻遐迩。因此,写春联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二叔身上。到了腊月二十几,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儿也越来越浓。放寒假赋闲在家的二叔依照往年的惯例,早早地准备好文房四宝。乡亲们会陆陆续续来到我家:有胳膊下夹着红纸、手里拿着墨汁的,也有两手空空的,这由每家的经济状况而定。乡亲们还没进院子,就面带微笑,亮着嗓门,恭恭敬敬地喊道:“请问董老先生在家吗?”二叔闻声而出,将乡亲们迎进屋。然后,二叔详详细细地问好所要写的春联份数,根据主人的要求将纸裁好,用铅笔认真做好备注,以免差错。接下来,只见二叔提笔,悬腕,运笔,笔走龙蛇,一气呵成。瞬间,红纸上要么是端正工整的楷书,要么是龙飞凤舞的行草。二叔哪怕累得腰酸背疼、大汗淋漓,也乐此不疲。

农村人贴春联,讲求实用性,也寄托着一种朴素的理想,企望来年有好运、有福报。如:槽边不乏千里马,仓内常存万石粮;林木成荫无山不绿,沟渠结网有水皆清……这些对联看似平淡无奇,但每一幅对联对于农民都有着独特的意义,非旁人所能理解的。

贴春联也不能乱贴,贴错了地方是要闹笑话的,大门上要贴,屋门上要贴,厨房门要贴,库房里也要贴,甚至鸡棚羊圈猪栏里也要贴。村东的李大爷不识字,过年也要贴春联图个喜气,有一年贴的时候乱了次序,竟然把本该贴在猪圈上的“六畜兴旺”贴在了床头上,而该贴在床头上“身体安康”贴在了猪圈上。拜年的来了,谁看见了谁笑……

 回味当年写春联,遗忘书写实不该。春联是中华民族一块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它以语言简练、对仗工整、意涵深厚为特征,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广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它寄托了劳动人民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抒发了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愿更多的人们动起手来,挥笔写来,使书写春联这一中华民族年味十足,文化现象浓郁的优秀传统,能真正传承下来,弘扬起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味当年写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