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1-1-31 13:32:56

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制度性安排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很专业,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这里更想多说几句的是,除了立法、建制,除了工会组织,社会各界也应该对于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促进。

2020年12月29日,23岁的拼多多女员工“润肺”,凌晨一点半下班途中猝死,没有等到每一位年轻人都热盼的新年。7天后,拼多多官方社交账号“谁不是拿命换钱”的冷漠发声,彻底激怒大众,引发“舆论海啸”。无论这一句辩白是“有意而为”还是“无心之失”,“苦加班久矣”的社会情绪终于有了一次集中释放,一个青春生命的消逝把劳动者权益维护的话题推向焦点。

引述这段来自《中国工人》杂志今年1月号的文字,不想讨论“约束失控的资本欲望”,(那是另一个话题)而是关注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统计显示,从2019年开始,第三产业已经在中国产业结构中跃居第一,GDP占比达54.3%,这同时意味着新业态从业人员数量的激增。全国工会组织上上下下集中关注的“八大群体”,指向的就是这些劳动者。他们之所以引起以代表和维护职工权益为己任的工会组织的关注,就在于他们的权益缺乏必要的保障。

搜索新闻,以“996”和“过劳死”为关键词的资讯超过100万条。《中国工人》指出,类似拼多多员工深夜下班路上猝死的诸多惨痛个案,“让人们有理由面对‘996’‘白加黑’的畸形加班文化,发出‘时代必然还是法制乏力?’的诘问。”答案显然是后者,因为没有人愿意“拿命换钱”。但是,他们往往无力抗拒超强劳动,即使意识到自己被侵权,也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无奈。

为什么新业态从业人员维权难?主要原因往往在于他们的劳动关系不明确,从而导致法律救济渠道不畅。上海的调查数据显示,约30%的新业态从业人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其中网约送餐员的比例更近半数。因此,一旦发生劳动纠纷,难以通过劳动监察、劳动仲裁、法律援助等渠道维权。其次,他们的社保覆盖率低,抗风险能力弱。上海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到50%的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其中网约送餐员和家政服务员参保比例更是不到20%。这就意味着多数新业态从业人员不能被社会保险覆盖,一旦发生职业伤害,很容易出现因伤致贫、因伤致困的情况。

基于调查数据分析和自身职责,在1月24日召开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总工会提交的《关于推动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安全保障制度的建议》提案指出,目前劳动和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对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关系灵活化、弹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在制度层面尚未予以准确回应,使得该群体在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始终难以得到法律保障,游离于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因此呼吁对新业态从业人员工伤保险权益和职业安全做出制度性安排。

制度性安排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很专业,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这里更想多说几句的是,除了立法、建制,除了工会组织,社会各界也应该对于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促进。毕竟,他们的劳动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他们当中可能就有我们的亲友,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保护,对于促进法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有积极意义,我们没有理由漠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