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 回校 回归教育初心
午后,阳光洒在东阳市三单乡中小学的操场上。450米海拔的校园内,30余个一年级的孩子穿着厚实的棉衣外套正在绕圈跑步。“一二一、一二一……后面的同学跟上!”领跑的女老师名叫单巧兰,留着披肩发,声音洪亮。她曾是这所学校的学生,2014年回校任教,如今是分管小学部的副校长。在这所学校的年轻教师里,走出山区求学,又回到山里教书育人的,只有单巧兰。
同在
绽放孩子的笑
学校的操场不大,三分之二是水泥地,另外三分之一铺上了人工草坪。跑完步后,单巧兰把孩子们带到草坪上:“同学们,想玩丢手绢还是老鹰捉小鸡?”
“丢手绢。”“老鹰捉小鸡也要玩。”几个活泼的孩子跳跃着,高高地举起右手。很快,操场上就嬉闹开了,七八岁孩子纯真的笑声一阵接着一阵。
这时,几个六年级的学生抱着篮球来到操场上,三三两两组队打球。单巧兰见状,安顿好一年级的孩子,脱掉外套走进他们中间:“你这走步不对,看我的。”
单巧兰穿了一双雪地靴,运球、过人、上篮,球进了,再一次,又进了。三五个男生好奇地围过来。“你们一队,我们组一队。”单巧兰撸起袖子,一边讲解打球规则,一边“毫不客气”地抢球投篮。
“这节课,你等于是带了两个班的体育课?”笔者问她。
“也不全是。”单巧兰笑笑说,“学校老师少,一旦有老师请假或去城区做教研活动,就互相代班。刚才是给一年级学生代上体育课,那几个六年级的孩子我以前也教过,知道他们有些‘闹’。和他们玩在一起,建立起信任感,教育起来才管用。”
三单乡中小学1994年由全乡20余所村校合并而成。小学部8个班级249名学生,“去年还有19个老师,今年一个退休,两个离开,师资有些紧张。”单巧兰同时也是二年级的班主任,主教数学,还上过信息、体育、综合等多门课。
担当
踏实教育的心
单巧兰34岁,今年8月被任命为分管小学部的副校长。“学校里大多是比我年长的老师,这声副校长我有些担待不起。”一开始,单巧兰以新身份在全校师生面前发言都有些局促。
怎么让自己说话硬气起来?当老师之前,单巧兰做过一年的西部志愿者,也当过大学生“村官”。数年艰苦的基层经验告诉她,要让人信服,唯一的办法就是困难的事情带头做。
一天放学后,一名代课班主任委屈地找到单巧兰:“一个男生家长打电话质问我,说孩子在学校被打了,哭着给爸爸打电话。但今天班上并没人打架啊。”问了名字后,单巧兰心里便有了几分把握:“这家的爸爸在外务工,脾气比较暴躁。走,我们上他家去一趟。”
在男生家,单巧兰了解到,他是在放学路上与同学起了争执,受到惊吓。等到晚上9点男生父亲回家后,单巧兰耐心解释,化解了家校矛盾。对大部分学生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得益于学校的“驻村教师”制度。
三单乡有14个行政村,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因此,学校创设了“驻村教师”家校联系沟通模式,让全校47名老师每学期两次走访各村学生家庭,每个村由3~4名老师组成一个小组。
今年起,“驻村教师”项目分配工作由单巧兰负责。有些村在山坳坳里,走访很不方便,有些老师心生畏难情绪。“一学期两次的驻村家校沟通,必须要做到。偏远的、学生分散的村子我先挑。”单巧兰选择了大蟠溪村和前田村。
大蟠溪村是三单乡最偏远的村子之一。前田村虽然离乡镇府所在地较近,但学生数量多,走访很花时间。单巧兰率先领走了两块难啃的“硬骨头”,接下去的任务分配就轻松了许多。
选定了结对村,上门后又该了解哪些情况呢?光靠一学期两次走访,对于推动家校沟通又能达到哪些实际性效果呢?一些年轻教师又犯了难。
单巧兰制作了“用心呵护 让爱延续”驻村活动表,详细交待了驻村老师该了解的情况和该对家长传达的内容。其中,包括了解所在村孩子的状况和变化,重点关注情况特殊的学生;向家长宣传防溺水知识;提醒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有事及时与驻村教师取得联系。
“每个孩子家里都走一遍,亲眼看到孩子的家庭状况,与监护人对上话,了解父母的教育观念,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在校因材施教。”手捧着厚厚一摞驻村活动表,单巧兰心里踏实。
陪伴
拉长回家的路
在儿时的单巧兰心目中,教师是一个特别神圣的职业,“以前总觉得老师在讲台上上课特别厉害”。她没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也没想到,除了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她还要担起母校运转的责任。
最初选择回来,单巧兰的想法很简单,因为父母还住在村里,离学校就15分钟的路程,她想着天天都可以回家。而事实上,从教以来,15分钟的路程却被拉得好长好长,一周只能回家一趟看看父母。
时间都去哪儿了?采访那天,恰好轮到单巧兰值周。早上6时50分,她便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入校。雪天路滑,午饭之前,单巧兰拿起扫把,从教学楼到食堂,扫出一条道来。除了一周11节课之外,她还身兼后勤、党建等工作。入夜后,她又走在了查寝的路上。
环顾校园,综合教学楼崭新明亮、食堂操作间干净整洁、校门出入道路平坦有序……这些校园基建工程都留下了单巧兰的足迹。从前期审批到出图预算,从招标验收到后期维护,那是师生们的校园,也是她当作“家”的园地。
“老师好!”“校长好!”走在下了课的校园里,单巧兰用微笑与一声声问好拥抱。“陪伴学生成长,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就像我每天让他们练字一样,到了学期末,变化就很明显。”向上向善的种子播入大山的土壤,培养了像单巧兰这样的年轻教师,也滋养了一代代新生的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