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年
董丽我是七十年代生人,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缺衣少食。每天的伙食就是窝头、咸菜,仅有的菜里面也是清汤寡味,菜上面浮着的那一丁点的油水,实在填不饱肚子里常年待着的那条“馋虫”。那个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就能吃上大馅水饺,暄软的馒头,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口袋里装满了糖果,还有长辈给的压岁钱,虽然这钱只在手里稀罕一会儿,就被大人找各种理由要了回去,也是很高兴。数着,盼着,脚步就迈进了腊月的门里。年的气氛就有了,家家户户开始忙碌了起来,开始赶年集准备年货。不管平常的日子有多艰难,日子过得再怎么节约,过年了,父母们也变得大方起来,平常舍不得吃的,舍不得穿的,趁过年的机会都买上了。有限的钱分成几份,孩子老人的衣服得买,穿上新衣服,心想事就成;买上鱼和肉,吃穿不用愁;过年买糖吃,甜蜜一整年;鞭炮声声响,来年亮堂堂。嘴里叨念着,心里算计着,不一会手里的拿的口袋就装满了,口袋的钱也剩余不了多少了。记得有一年春节,父亲竟然带回了一个大大的猪头,猪头肥头大耳的,猪头呲牙咧嘴,凶神恶煞般,还带着没有褪干净的猪毛。那个下午,父亲蹲在炉子旁收拾开始收拾猪头和猪下水,父亲把捅炉子的火拄烧的通红,开始烫猪头上的的猪毛,火拄烫到那里,那里就冒出一阵青烟,还有一阵阵焦糊的味道,犄角旮旯里的碎毛也被父亲翻捡着烫了一遍,整个猪头被烫的黑一块白一块,再用刀把猪头上那层烧焦的脏东西挨着刮去,猪头就变得干净起来。父亲用斧子把猪头剁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浸泡洗净,放到锅子上,放上葱姜花椒开始在炉子上炖猪头,不一会儿屋里就飘起了肉香味。那个下午,父亲就守在炉子旁边,给我们炖了一锅香喷喷的猪头肉。那个下午,我们也眼巴巴的瞅着炉子上锅,总感觉时间过的太慢,猪头肉怎么还没有熟呢。那年春节那锅猪头肉,成了我至今难以忘记的美味,至今在唇齿边回味。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真正的忙年从腊月二十三祈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好日子开始。从这天开始,天天都是好日子。二十四扫房子,每到那天,母亲就开始把屋里的铺盖衣服瓶瓶罐罐搬到院子里,戴上一顶旧帽子,披上一块油布纸,用长竹竿绑上笤帚开始扫灰,把墙角上蜘蛛网,角落里的尘土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再把盖的穿的用的在院子里水井旁洗涮的干干净净,把整个院子晾得满满的,接受来自于阳光的洗礼,晚上再把这些带着阳光温暖的家什搬到屋里,整个心里都是暖暖的。扫尘,扫尘,好像要把一年的不愉快也都扫除干净,干干净净的迎来新的一年。房子清扫干净以后,开始杀鸡,宰猪,鸡飞狗跳,蒸馍、过油,人声鼎沸,大人孩子天天忙得团团转,累并快乐着,每个人脸上洋溢着过年的喜悦,忙忙碌碌中就到了年三十。我最喜欢年三十这天。这一天要贴对联了,对联是是对旧岁的总结,也是新年与旧岁的交接,它一头担起回望,一头挑起未来。对联一贴上,除旧迎新,一年初始,万象更新,从此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我喜欢贴,更喜欢看对联上的词,大都是迎春纳福,歌功颂德的话:“高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生辉”“四海财源聚宝地,九洲鸿运进门庭”吉祥的话里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也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每到过年,最忙的当属村里写对联的老先生。从早晨写到晚上,写一幅,眯起眼来看看,是不是工整,是不是押韵,然后抽根烟,拉拉家常,继续写。写的人不烦,等的人也不烦,过年了,都有个好心情。父亲从炉子上给我们熬好浆糊,我和姐就从正屋开始,东屋、西屋最后是大门,再拿一个大大的福字,倒着贴在进大门的墙上,嘴里念叨着“福到了,福到了”。最后把母亲剪的窗花贴到玻璃上,大红的对联,大红的窗花,还有五颜六色的萝卜钱把寒冷的季节点暖,这暖一直暖到了人的心窝里。忙碌的一天过去,晚上,供奉过神明,拜祭过祖先以后,父母把做好的菜,下好的饺子端了上来,在鞭炮声声中开始我们丰盛的年夜饭。边吃边拉着家常,盘点着今年的收成,畅想着美好的未来,其乐融融。母亲会用热水烫几个钱,消消毒,然后包到水饺里面,俗称“钱包子”。这一天吃到的“钱包子”多,那可是鸿运当头,好运连连。我总是等着母亲下好水饺以后,偷偷地挨个捏捏,看能不能捏着有钱的,可好吃出来。母亲会把新衣服放到了枕头边,新衣服不知道已经试穿过几次了。每次都在镜子里照来照去,不舍得脱下来,单等着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服,可好去和小伙伴比试谁的衣服更好看。还记得有一年,家里条件稍好了一点,母亲去城里给我和姐姐一人买了一条丝巾。丝巾是百褶的三角形状,上面是展翅欲飞的蝴蝶图样,系在脖子上漂亮大方,让我在同学跟前出尽了风头。可惜,只出了一天风头,那丝巾就被我弄丢了,可能是疯玩的太过尽兴,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丢的,那条丝巾真的变成蝴蝶飞走了。幸亏过年有忌讳,不能打骂孩子,我才免遭母亲的一顿皮肉之苦。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过年穿新衣服这个习惯我却一直保持了下来。每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把全家人的新衣服从里到外,从头到脚,挨着摆放到床头上,早晨睁眼就能看见。不管平常买了多少衣服,多少鞋子,都不算数。天还没有亮,爆竹声就开始此起彼伏,村子里就热闹起来。拜年的人们一拨一拨地,一张张充满了喜气的脸上,一声声问候新年的话语,在村子里的大街小巷此起彼伏地响起。这一声声的祝福,一张张的笑脸,让再多的困难都成了过去,让新的一年里面都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人生忽如寄,转眼我已长大,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从盼年的年龄到了忆年的年龄。一个“忆”道出了人生多少沧桑往事。到了这个年龄,心里依然也是盼年的吧,只是生活条件日益发达,我所盼望的年不再是为了一身新衣,一顿美食,而是那种合家团圆,相依相守的俗世里的幸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