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文化味里品新年
来源:光明日报“策杖云程,愿做识途马;耕耘沃土,甘当孺子牛”“舟载脱贫,岸柳无忧辞去鼠;曲听致富,山花有意向耕牛”……春节前夕,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西城社区,舟曲楹联诗词学会的会员们凝神运笔,泼墨挥毫,写下一副副饱含祝愿的春联。
“仄声收尾的是上联,贴在右手边;平声收尾的是下联,贴在左手边。”活动现场,舟曲楹联诗词学会会长尚丕礼向群众普及贴对联的知识。他告诉记者,为群众义务书写春联是舟曲楹联诗词学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已开展十多年了。今年,学会已累计送出春联3000余副、“福”字1000余张。
舟曲县是全国藏区第一个“中国楹联文化县”,楹联文化历史悠久,群众普遍热爱楹联的创作与书写。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是当地最为盛大隆重的民俗活动。
“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是一场对联、社火(戏曲、歌舞、杂耍等)、手工艺、庙会等多种民俗文化综合展示的大会。“闹元宵放花灯,耍社火烛龙,载歌载舞,民间文艺总表演;巧刺绣精雕刻,赏对联书画,有景有情,群众智谋集大成”,是灯会的生动写照。
“县城四街两关、大街小巷搭建了2000多米的松棚长廊,连绵不断,规模宏大,街道两旁楹柱上近1500副联墨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头顶上松枝掩映,棚架横梁上悬挂着大幅匾额和彩灯。”尚丕礼向记者描述了灯会盛大的场景,“城里城外的藏汉同胞都会前来游玩观赏,许多青少年手拿笔记本,抄写自己喜爱的对联。”
据考证,舟曲县的元宵楹联灯会起源于明代中叶或者更早,从南方来的移民带来了楹联和灯会文化。“楹联给灯会注入了精神文化的血脉,让元宵楹联灯会生生不息,成为舟曲人心中不可磨灭的一个烙印。”尚丕礼说。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暂停举办。而舟曲楹联诗词学会的会员们活跃在微信群里,以就地过年为主题创作对联,向不能回家团圆的朋友遥寄关爱——
“爱在心中,神州处处有亲眷;情怀故里,梦境时时皆我家”
“可视能音,何计天涯咫尺;迎新辞旧,不分异地故乡”
…………
http://www.workercn.cn/html/files/2021-02/13/20210213091940283880126.jpg大年初一,云南民族村各少数民族群众用古老的习俗欢度春节,图为身着景颇族服装的演员正在为游客表演。梁志强摄/光明图片http://www.workercn.cn/html/files/2021-02/13/20210213091946059553373.jpg 2月12日,读者在江苏省如皋市新华书店内阅读。吴树建摄/光明图片
“隔着屏幕闻到文化味儿”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大家看到的这组剪纸就是国家级非遗剪纸传承人伏兆娥的作品《牛气冲天》。短短几分钟,一张红纸在伏老师的巧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牛儿……”2月10日,在宁夏“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活动的抖音直播间里,宁夏的手抓羊肉、油香馓子等特色美食和伏兆娥剪纸、陶瑞珍葫芦刻画等非遗传统技艺轮番“抢镜”,引来网友在线点赞互动。
“隔着屏幕闻到了文化味儿,过年的感觉一下就有啦。”抖音网友@句号在直播间留言。
90后饶晓楠是伏兆娥剪纸的粉丝,她不仅线上经常关注非遗剪纸,线下还专门到伏兆娥的工作室学习剪纸,并逐渐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年轻人很远,现在通过新媒体平台,我们和非遗项目实现了零距离互动。”饶晓楠说。
今年春节,为了让就地过年的群众安心、舒心过节,宁夏文化和旅游系统于2月10日启动“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系列活动,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集中展示宁夏手抓羊肉、仙鹤楼水饺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美食类项目,以及赵桂琴刺绣、郝延强贺兰砚、刘三朵八宝茶等非遗传统技艺,形成一种展非遗、品非遗、购非遗的过年氛围。
“八宝茶是宁夏的传统饮茶习俗,茶叶、冰糖、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八种原料放到一起,冲以滚烫沸水,喝起来香甜可口,一碗热气腾腾的八宝茶,体现了宁夏人民的热情好客。”“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活动结束后,主播专门剪辑了推介特色美食的短视频,在其抖音号上进行二次传播。
“太有年味儿了,这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网友纷纷留言。
为丰富就地过年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一批话剧、音乐剧、民族音乐会、秦腔精品剧目与优秀传统戏等也在线上与大家见面。
“花儿本是心里的话,不唱还由不得自家……”2月11日,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的官方快手号播放了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快手用户@我爱歌唱留言:“秦腔是我们西北人的精神食粮,忙碌中听上一段,疲倦消散。而此刻听,是节日里的享受。”
此外,2月11日至2月21日,宁夏话剧院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娘》等精彩话剧,宁夏书画院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迎新春书画微展,京剧历史剧《庄妃》、舞蹈《不到长城非好汉》、交响组曲《家乡的花儿》等50余部原创优秀戏曲、话剧、歌舞剧在春节期间上线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宁夏新闻网等平台,让传统文化为春节增添浓浓年味儿。
杨家埠年画:古老民间艺术焕发新生机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春节前夕,山东潍坊寒亭区。杨家埠木版年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乃东正为节前的最后几个订单忙碌着,《连年有余》《财神到》等一幅幅寓意美好的年画作品被小心地包装好,即将送往远方。
“传统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要经过朽稿画样、雕刻木版、手工印刷、烘货点胭等多道工序,即使是使用已有木版,一个人每天也只能制作三四百张年画,今年订单很多,我和我的爱人、儿媳一直在加班加点制作年画。”杨乃东说。
杨家埠木版年画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线条精准。每当家家户户在门窗、墙壁上贴上年画,祈求来年家宅平安、风调雨顺,年味儿便扑面而来。
四十多年前,十二三岁的杨乃东开始跟随父亲杨明智学习年画。到目前为止,杨乃东先后创作、刻制木版年画700余套3500多块。在杨乃东等年画艺人的影响下,木版年画艺术得以广泛传承,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艺术爱好者。
为了能吸引更多人喜欢年画,杨乃东的儿媳杨静还制作了帆布包、抱枕、油纸伞、围裙等一系列年画衍生产品。“我们不局限于传统题材,去年2月,为表达战胜疫情的决心,我们还创作了《不挑食,增免疫》《讲卫生,常打扫》等3幅抗击疫情的年画作品。”杨静说。
寒亭区在推进传统杨家埠年画保护传承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年画创新发展。近日,由寒亭区委宣传部、区文联指导,山东正金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策划出品的大型现实题材原创项目《画说党史·百年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木版年画集即将完成。
该年画集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以来的重大事件为内容题材,整合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雕版、套印、装裱的人才资源,由多名年画传承人和党史专家参与创作而成,探索传统民间艺术与时代相结合的新方式,让古老民间艺术焕发新生机。
“创新就是最好的传承,我们希望将年画艺术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让传统艺术走进日常的生活。”山东正金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策划人杨营茂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