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1-2-16 20:45:40

中建师徒情,在时光中淬炼的匠心传承

择一事终一生
不为繁华易匠心
长一技授一徒
工匠精神
离不开传承

中建集团一辈辈匠人
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
诠释极致追求
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
传承匠人精神
教授出一届届新“匠人”

5年
两度相遇的师徒

师傅:史长江
徒弟:周伟

五年前,时任中建五局湘江欢乐城项目总工的史长江成为了周伟实习期间的师傅。2018年,师徒在福建再次相遇,史长江再次成为了青苗人才周伟的导师。

周伟所在的项目是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在福建省承接的第一个项目,他担任项目副总工。为了突破对当地施工标准学习不深、吃得不够“透”的困境,师傅史长江带着徒弟周伟去到上海、福州、莆田、厦门等地进行项目交流学习,拜访福州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地方施工要求。交流走访结束后,周伟认真地整理从各方掌握到的信息,然后将《中建五局方案编制指南》与地方标准进行比对,并编制了项目外架、模板、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等方案,制作成课件,供项目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了解,还在专题沙龙研讨会上进行经验共享。

2018年至今,周伟先后获评局优秀工程师、公司优秀员工,并申报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2项,局级工法1篇,主导发表论文2篇。

6年
传承匠心精神的“钢铁医生”

师傅:孔元元
徒弟:郭海兵

孔元元是中建安装南京华建检测工程项目部的负责人,从事无损检测工作已有17年,郭海兵在南京南站站房钢结构工程与孔元元结识并成为他的徒弟,从担任检测员开始,他一直和老师深耕一线,潜心学习。

2014年,在河北海伟石化项目中,师徒二人首次尝试应用在国内尚未普及的TOFD检测技术,他们白天在现场,进行检测作业的同时进行比对试验,收集试验数据,晚上在用板房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里进行性能分析,思考和撰写TOFD技术实际应用的方案。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每天钻研12个小时以上,最终形成了成熟的应用方案,成功的实现了TOFD检测技术首次落地。

后来,孔元元作为指导教师,郭海兵作为参赛选手,参加了中国技能大赛,这对师徒在比赛中大放异彩,夺得团体第一、个人总成绩银奖,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成为名副其实传承匠心的“钢铁医生”,为企业提质增效增添助力。

7年
一座城、两代人、两座地标

师傅:贾金宣
徒弟:黄松源

1985年,改革开放窗口深圳,设计高度160.5米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闻名全国,彼时的“神州第一高楼”成为特区地标。当时22岁的贾金宣在中建装饰所属深圳装饰承接的深圳国贸大厦项目做贴面工,参与大堂等区域的石材装修工程。那段时间,贾金宣和工友们边干活边向同场施工的香港同行学习先进装修工艺,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总结出一个又一个“又快又好”的新工艺。

30多年时间,深圳特区的地标高度从160米跃升到600米,贾金宣也凭借其精湛专业能力从一个学徒变成了老师父,培养了一代代装饰人。2015年,深圳装饰承接了深圳600米新地标——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大厦83到107层的装修项目,年仅25岁的福建青年黄松源被委以重任,在平安中心项目担任生产经理,他是贾金宣最得意的徒弟之一。

在超高层施工最大的难点是垂直运输,把材料设备运输到100层单程需要40到50分钟。在贾金宣等老工程人的指点下,黄松源对材料从加工阶段就开始进行了严格地计算和规划,尽量让每一趟运输都能充分利用电梯轿厢,让效率最大化。同时,他将更为智能环保的建设理念引入项目,不断对装饰这种传统密集型行业向智能化、集成化和信息化转变进行探索。每一个工程作品都留有时代的印记,象征着一代代工程人的奋斗和积淀。

8年
师徒情缘在中建

师傅:刘晓菊
徒弟:王梦祎

2012年的夏天,王梦祎从象牙塔走出并进入中建四局开启工作新征程,在个人的成长最需要得到专业引领的时候,她碰到了同属一个部门的刘晓菊,并有幸与其结为了师徒。

刘晓菊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商务管理T5局级专家,荣获过“中国建筑巾帼建功标兵”、中建四局“知识型女职工”等多项荣誉,并连续多次荣获中建四局安装公司“优秀员工”“五星共产党员”等称号。多年的工作让刘晓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帮助后辈少走弯路,以最快速度提高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她在投标报价、成本分析、商务管理等专业工作中对碰到的难点与重点、技巧、公式、范本等都做了整理、汇总,变成口诀,形成规律,通过帮、带传授给新员工,找到更快提高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的办法。在师傅悉心指导下,王梦祎参与并中标安装公司多个大型机电项目,这些业绩也让王梦祎于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获得四局安装公司厦门分公司“优秀员工”称号,而这,都离不开师傅的默默奉献与帮助。

尽管日常投标不断,工作异常繁杂,但师傅深知每个机会的来之不易,常常教导徒弟们要珍惜每一个投标机会,更不想让机会因为粗心大意而流失,所以每次做标师傅都遵循宜早不宜迟的原则,细心检查,严格把控,常常加班至深夜,也常因为投标放弃节假日,但她们口中却从未有过抱怨,这样的坚持执着、这样高度的敬业精神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8年
“小兵”和“老兵”的故事

师傅:刘伟海
徒弟:朱小兵

刘伟海是高级测量工程师,以前是中建三局武汉建筑工程学校的测量老师,项目上的同事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为刘老师。为了更好地配合中建集团转型升级,当时一批教师分流到中建旗下各单位,2012年他被分到中建科工,熟悉讲台工作的他本可以留在环境偏好的机关,但他却“弃笔从戎”,成为项目一线的一名“老兵”。朱小兵是他的一名徒弟,虽然在传承方面是徒弟,但在职级上却是刘伟海的上司。他们俩一起组合搭档,南征北战过天河机场等诸多大型项目,有教有学,亦师亦友,是大家心中的“模范师徒”。

“建筑行业是传统行业,有的东西不在书本里,而是在老师傅们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里。你不了解规范,吊装时稍微偏差大一点就是装不上。”朱小兵非常看重测量的操作经验。“别看我是项目经理,但在测量和一些重要事情上,还得请教我师傅。”

当然刘伟海的徒弟不止朱小兵一个人,他可是实至名归的“桃李满天下”。一代代“小兵”在他这里成长,逐渐成为一个个独当一面的“老兵”,甚至有的都成长为公司高管。“徒弟们都出息了,但我的教学生涯还没结束呢。”刘伟海在“师傅”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前进。

14年
超高层技术的匠心传承

师傅:周予启
徒弟:刘卫未

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项目长达三十三年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建证中国建筑业崛起和记录国家发展的中国故事。对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的建设者们来说,北京国贸建筑群既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历史见证,同时也是自己最美好年华的凝结和情感的延续。

十四年前,周予启与刘卫未因共同的专业和超高层结缘,二人成为师徒。周予启被称为中国“岩土特工”,凭借在国贸三期、天津津塔、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多个超高层工程施工中的成功经验,成为了“上天入地”的建设者,被推选为国资委“最美一线工程师”。在国贸三期A阶段的建设过程中,刘卫未在师傅周予启的指导下,不断学习技术知识、攻克施工难点、总结超高层建筑经验。曾经的刘卫未,一个技术方案从错别字到计算过程被师傅严格要求,反反复复修改了六次才通过审批。周予启对刘卫未说,“施工技术方案是我们技术工作者的作品,如果对待自己的作品都不精益求精,我们又如何能指望别人,按照方案去执行呢?”刘卫未被说得心服口服,精益求精的品质自此深深扎根于他的内心。

国贸项目施工图纸量之大,是刘卫未从未经历过的。工程完工时,打印机打坏的墨盒不下百个,20平方米的工作室堆满了施工深化设计图纸。看着一张张图纸上细细的墨线,这里倾注了刘卫未和项目技术员的大量心血。终于,循着师傅的谆谆教诲,刘卫未长成了一名大国工匠该有的样子——对待每一个工程都精益求精,容不得一丝马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建师徒情,在时光中淬炼的匠心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