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产业“破茧成蝶”,全国劳模胡毓芳——在一根蚕丝上开发二百多项专利
http://www.jsgh.org/upload/content/article/picture/161473300171008.jpg“采桑作蚕丝,罗绮任侬着。”年初一至初七,位于震泽古镇的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热闹非凡,许多留在苏州过年的外地职工,头一回如此近距离欣赏传统与现代的制线工艺、抽丝剥绵、茧艺手作等丝制品的各个环节。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堪称“蚕桑主题公园”,是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毓芳创新赋予丝绸生命力的一个缩影。
这位江南小女子,凭着女性特有的坚韧与魄力,在一根蚕丝上开发200多项专利,织出了一条从创业到创新、从特色到品牌、从工业迈向农业,实现三产融合的传统产业蝶变之路,去年11月被评为全国劳模。
系桑蚕丝,织就“太湖雪”
50多岁的胡毓芳,出生于绸都盛泽的桑农之家,心中一直有个“丝绸梦”。“蚕桑是先辈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小时候最漂亮的衣服是真丝旗袍,结婚时的嫁妆是缎面的蚕丝被。”胡毓芳说,那时吴江每个镇都有缫丝厂,别人觉得蚕蛹的味道是臭臭的,但自己觉得这是蚕丝特有的香味。
1987年,胡毓芳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苏州小镇震泽,成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然而她的目光却从未离开过家乡的产业——丝绸纺织。2002年,胡毓芳打碎铁饭碗,凭借一张拉绵桌和4名女工,创办自己的公司,开始了“太湖雪”的艰苦创业路。
屋顶漏水,自己补;缺少货架,自己搭;没有司机,自己送……创业之初,胡毓芳是老板更是工人、销售员、送货员。有一次,她接到客户的电话,对方要40条被子马上送到吴江。对于事业刚起步的胡毓芳来说,这可是一笔大订单。当她费了好大力气,把40条被子塞进一辆二手桑塔纳开到吴江时,客户又来电话了:“被子不要了,有人比你先送了。”当时,胡毓芳满肚子委屈,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擦掉泪水对自己说:“再苦再难,也要办好企业,今后一定要让客户点名要太湖雪的产品。”
没有行业经验,没有充足资金,但胡毓芳心无旁骛,一头扎进车间和工人一起边干边摸索。有一年年底,她们接到一个大单子,为了按时交货,胡毓芳和工人们加班加点。一个多月,每天十几个小时运转,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
靠着苦干实干,胡毓芳把太湖雪一点一点拉扯大。如今,太湖雪已发展成为一家集蚕桑农业、蚕丝工业、以及文化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新三板上市企业,年销售超3亿元。
创新解难题,用近20年拉出一条被子
传统蚕丝被虽然具有柔软舒适、保暖性好等优点,但时间一长,被子就会板结发硬、里面的丝绵容易移位、糅合和变形。这两大弱点,一直限制着消费者的需求,也卡住了蚕丝被产业发展的“脖子”。为此,胡毓芳带领团队和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开展联合研究,“板结是因为丝胶遇到人的体温后粘起来了,而手工剥绵制成的绵兜丝不够长,加上拉被子时用力不匀,所以一块薄一块厚,容易移位。”
原因找到了,胡毓芳紧盯这一难题不断创新攻坚。在丝绸人的共同努力下,胡毓芳用机器抽丝替代手工剥绵,制成的绵片丝足够长,移位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通过在机器抽丝过程中进行脱胶,板结的问题也得到解决。这一创新,克服了蚕丝被的“先天不足”, 使一条蚕丝被使用10年不需要翻新,彻底改变了蚕丝被的命运,“太湖雪”品牌发展成为“苏州蚕丝被行业第一股”。
2010年,随着太湖雪规模日渐壮大,有人劝她:公司已经上了规模,下半辈子肯定不愁吃穿,可以歇歇了,一个女人何必这么辛苦。胡毓芳认真地回答:“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如果我不继续前进,那就是倒退。”
当时,蚕丝被还存在难以清洗、功能性不强、厚重等缺点,“土味”有余,“特色”不足。为了补齐这些“短板”,胡毓芳再次四处取经。通过近一年努力,胡毓芳成功开创“蚕丝被全过程无污染手工拉网”制被新工艺,让蚕丝被更蓬松、更保暖、更耐用、更环保;和苏大蚕桑研究所合作研发“可水洗蚕丝凉被”,一举克服了传统蚕丝被不能水洗的难题。
“做好一条蚕丝被很不容易,需要经历36道工序、32层铺叠、90针定位、19道质检。” 胡毓芳领衔的太湖雪劳模工作室,在一根蚕丝上先后开发200多项专利、1000多项版权,参与制定了3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它不需要高科技,但需要一个个蚕娘的心灵手巧。我们用近20年的时间拉出了一条被子,用匠心成就了一个丝绸品牌!”
在胡毓芳看来,唯有创新,才能让蚕丝被行业持续发展。
她与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芳、国家级刺绣大师梁雪芳联手,将传统艺术融入真丝家纺,既凸显文化价值,又提升时尚感;把盛泽的丝绸面料融入产品,开发出100多个真丝家纺品种;在阿里巴巴、亚马逊、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并通过跨境电商将业务拓展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全世界感受苏州丝绸产品的魅力。
串起新“丝路”,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胡毓芳常说,“我们做着一根丝,也要跳出一根丝。”她说的跳出一根丝,就是除了要把这根丝串进国家战略、国际思维、文化思维、创新思维外,还要串进其他产业和行业,串起一条蚕桑农业、蚕丝工业,以及特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丝路”。
“蚕桑是丝绸的根,没有了蚕桑,就没有了蚕丝古镇的灵魂。”在政府的推动与鼓励下,胡毓芳决心恢复蚕丝古镇千亩桑园的盛景。
2016年,胡毓芳接管政府首批栽种的300亩桑园,与政府联合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以蚕桑为主题的特色产业园,“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蚕桑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
经过几年的努力,千亩桑园已初步形成规模。蚕娘们重抄旧业,用她们丰富的养蚕经验,一边学习使用崭新的机械设备,一边学习共同合作养蚕,改变了原来一家一户养蚕的模式。“原来一个农民一季只能养1张蚕种,收入2000多元;现在一季可以养3张蚕种,收入提高到6000多元,效益提升3倍。”胡毓芳告诉记者,桑蚕基地积极吸纳周边村民以产业工人的形式入园务工,目前入园村民平均每月增收4600元。
以生态采摘、休闲体验、体验互动为特色的蚕桑文化园,也迅速成为姑苏城外最热门的景点之一,自开园以来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累计超过30万人次。不断攀升的旅游人气为乡村的振兴发展带来了商机,村里的农家乐和小商店开起来了,农家的各类土特产也有了更好的销路。
2018年年底,太湖雪劳模工作室采用创客思维,通过将普通蚕茧彩绘、制作蚕茧花等方式,让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出现了以前蚕茧论吨卖,现在蚕茧论个卖的可喜变化。
如今,每逢节假日,众多学生和国外友人总是喜欢“打卡”太湖雪蚕桑文化园,育蚕课堂、蚕茧作画、扎染刺绣、农家乐,令游客们流连忘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