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ufeng0299 发表于 2021-3-6 17:27:57

再说企业文化

有的企业,在品牌导入期还能够坚守品牌的价值与承诺,坚持自身的价值观与经营理念。当进入品牌的成长期或成熟期的时候,开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特别是在资本的裹挟之下,在业绩的压力之下,就开始“忘了初心”,一切以企业利益为导向,不是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而降级质量标准,就是在履行服务承诺是出现推诿的行为,以“店大”的心理开始“欺瞒”顾客,以“营销”的名义开始“算计”客户,逾越了诚信的经营红线。
曾经有一个“将牙膏口扩大1毫米”的案例被当作“金点子”风靡全球营销界,笔者当时也对此顶礼膜拜过:“瞧人家这点子,怎么想的?”后来做“品牌系统性建设”的课程体系时又想起了这个案例。谁知,当笔者对这个案例“百度”时,呈现出来的结果却出乎笔者的意料。这家名为“美国默克尔牙膏公司”的企业,在被所谓“金点子”催生了一年的经营业绩增长之后,销量就开始大幅下降,三年之后便宣告倒闭。原来,家庭主妇渐渐地感受到牙膏支出的增加,当“恍然大悟”之后,便彻底抛弃了这家企业。

这家企业将消费者完全定位为销售利润的提供者,如此一来在销售业绩的增长需求面前,就不惜以增加消费者开支为营销策略,以侵害消费者利益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营销业绩。殊不知,“金点子”也许会赢得销量,失去的却是消费者的信任与信赖,自然也就更失去了消费者的忠诚。正所谓,“在道上混,终究是要还的!”

当时代发展到互联网经济时代,互联网企业与用户之间关系的建立移至产品研发、 生产之前,并且始终是平台价值的共建者和支撑者。因此,在互联网企业看来,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是销售利润的贡献者,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首先是产品需求的提出者,是商业价值的共建者,也正因为如此,在互联网意识的众多维度中,“用户第一”才会被推举为第一位。这就是中美两国在消费者文化上的区别所在。

尽管华为、海尔和小米它们的产品不同、品牌的定位不同,但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是它们在不同中的“共同点”,这成为它们的品牌内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信条。

从 2001 年,任正非就提出“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的理念。海尔创始人张瑞敏也曾反复强调:企业的上级是谁?员工的上级是谁?就是用户。所以,给用户创造了价值,就有薪金;没有用户价值,就没有薪金。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时,马云邀请多位用户上去敲钟,当记者采访时他说:“这不是要表达什么信息,而是一种自然的行为。我们一直相信‘用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我们努力 15 年就是为了用户的成功,这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小米在成立之初就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价值观:因为米粉,所以小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说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