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ufeng0299 发表于 2021-3-6 17:31:08

企业文化可以有争议

华为2009年整体效益较好,员工奖金水平较以前有大幅提升,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奖金有增长的员工,高兴的同时自然而然憧憬着明年奖金应该比今年更多;奖金没什么增幅或者下降的员工,难免有些抱怨,而干部未必都能对员工的情绪进行正确的引导。


为了不致于出现奖金分配以后员工期望值被抬高,或者出现牢骚、抱怨、不再聚焦工作的情况,公司在奖金发放前,面向全体员工发表了《樱桃好吃树难栽,大旱来了怎么办?》的文章,以警示和教育各级组织,督促干部做好团队成员的期望值管理,帮助团队成员树立正确的回报观,让团队成员认识到奖金是与公司业绩和个人贡献挂钩的弹性回报,公司有丰年也有灾年,丰年多得,灾年少得或不得;员工有贡献差异,贡献大者多得,贡献小或没有贡献者,少得或不得。文章发表后,公司责成各部门组织员工学习讨论,确保精神传达到位。


这次活动如果到此为止,则谈不上其中有什么特别之处,顶多体现了管理层能够未雨绸缪、前瞻性地实施组织管理。这一活动令人感觉突兀的地方在于,各部门完成学习后,公司又要求全体十多万员工,每人在IT系统里,逐字逐句抄写文章中的核心要点,而且标点符号都不能错,否则需重新抄写,很多人因此要抄写几遍才可能抄写正确。员工因为抄写中出现一些小错误没注意,导致线上提交失败,内容清零,不得不重新抄写。大量员工于是很快在公司网站《心声社区》栏目吐槽和发泄不满。但不满归不满,每个人还得继续抄写,只有抄写正确了,才可以线上提交成功,人力资源部根据线上提交成功的记录发放奖金。


这就有意思了,公司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故意在员工中间制造争议话题?这里面其实有两个看点:


其一,沟通是一个漏斗。


如果沟通者心里想的是100%,那么他嘴上准确表达出来的,可能只有80%;别人听到的,可能只有60%;别人听懂的,可能只有40%;别人付诸行动的,可能只有20%。既然奖金沟通如此重要,那么公司肯定不希望这个事情只是简单发个文学习一下就敷衍了事,要让政策宣导到位,单靠由上而下的政策沟通是不够的,逼着大家抄写,其中就有由下而上让大家对公司政策导向加深理解的意思;不惜让大家多抄写几遍,意味着公司希望每个员工对此留下深刻印象,并转化为后续加倍的工作努力。如此,政策沟通的有效性才会增强。


其二,争议话题有利于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社会学习是一个S型曲线,任何一个新思想刚开始投放的时候,总是会有各种各样质疑的声音,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它们都是真实的存在,与其让它们沉没在每个角落里,还不如让它们浮现出来,在各种观点的对撞中,促进共识,释放负能量。这就好比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泛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员工通过社区,对争议话题进行开放讨论,争议话题就像酵母,通过发酵,终将酿出一坛好酒来。


创造争议话题,是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方法。没有争议的东西,往往让人印象不深,或者觉得僵硬和没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东西,往往是在质疑、好奇、思辨、体验甚至发泄中得到的。当每个人开始怀疑、反思和介入讨论时,说明他们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只有触发思考才能内化,只有内化才能形成文化自觉。


华为工作满8年员工离职再入职事件,甚至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007年11月之前,华为员工的工号是按照员工入职的时间先后进行排序的,产生的问题是,工号靠后的员工与工号靠前的员工在进行工作沟通时,心里难免有“代差”,担心一不小心,可能得罪了某位“大佬”,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而“大佬”似乎也可以根据工号大小,轻易判断对方的分量,进而采取不同的应对。这种沟通上的“看客下菜”,不可避免地会滋生出一些“特权阶级”,不利于形成对等、简单、高效的组织文化。2007年11月,华为倡议工作满8年的员工,主动提交辞职申请,自愿离职,公司再根据岗位需要,对他们竞聘上岗;再入职后,每个人将获得一个全新的工号。公司领导带头响应倡议,并有丰厚的“N+1”补偿加持,老员工主动辞职得以顺利实施。从此,华为再无工号文化。


华为就是一个特别善于创造争议的公司,自我批判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华为不怕人批判,因为批判了一万年,华为就活了一万年,企业要的是活下去,而不是怕人批判。开放接受社会和员工的批判,是一个公司文化自信的体现。


争议,是一种思想的反刍。

综上,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有破有立的过程,破在固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立在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标准。按照惯性定律,没有外力作用时,事物总是处于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因此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多少会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否则不足以打破当下的惯性;即便是自我心灵觉醒,同样也需要外力。海尔砸冰箱,就是一种适度“用力过猛”的外力,张瑞敏砸的不是冰箱,砸的是当时干部员工队伍中落后的思想观念,不光在企业内部,甚至在整个企业界唤醒了人们沉睡的质量意识。适度“用力过猛”,为的是让人从习以为常的稳态中惊醒,迈向需要做功的激活态(非稳态)。


如何评判企业文化建设是不是适度“用力过猛”?关键看发起的文化活动是不是给人以出人意料的感觉,是不是能够引发人发出“为什么?”或“怎么会这样?”的追问;无任何独特性的文化活动,只会让人继续停留在原始稳态,泛不起涟漪。同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只有当领导者真实地参与其中并为之发声时,企业文化建设才真正有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企业文化可以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