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河流
家乡的河流夕冰
小时候,家乡的那条河承载着儿时的梦想与期许,从太阳探出头来,妈妈就开始扯着嗓子喊:起床了,起床了。妈妈挑一担水回来喊一次,再后来,就是大声的咒骂,此时,太阳已经露出了红红的脸。不情愿的揉着惺忪的双眼,一歪一斜的吃了早饭,约上村里的小伙伴,如一群牛一样放到了大山里,日上三竿的时候,背着歪斜的背篓,去河里玩够了才回家,虽然回家免不了又挨一顿咒骂,但是童年的世界里最能忍受的就是妈妈的咒骂,夜晚的时光酷似一瓶清洗剂,一觉醒来,一切又恢复了原有的模样。也是那条河,伴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每次跳到清凉的河里,站在不深的地方,和小伙伴打着水仗,像狗一样装模作样的“游泳”,累了又跳出来把全身涂满泥巴,来回在河里可以玩上几个小时,因为惧怕妈妈的棍子,在傍晚时分终究依依不舍的回了家。
成长是一个纷乱的过程,那条河也一样。多年以后,离开家乡的我,把家当成了伊甸园,在身心疲惫的时候总想回到那里,祈盼在儿时的追忆中可以洗去身心的尘埃。于是,每次回家,总喜欢在河边散步,听着潺潺的流水,感受着温柔的旋律,安静的带走诸多的不愉快。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河里的脏东西多了,走在河边,再也看不到哪怕是一秒的安静的河水,而是带着沉重的负担,无耐的走向远方,有石缝的地方,时常夹杂着塑料袋、烂衣服之类的东西。那条河成了天然而无限的垃圾场,居住在河边的住户不用出门,往窗户那里一丢,就解决了垃圾的问题,于是,有了垃圾的相拥,那条河变得无比的忧伤,小蝌蚪一改往日的欢快,难过的躲在拖鞋底下,无精打采的拖动生命的痕迹;喜欢在河里洗衣的女人已然不见踪影,三五成群的谈笑渐渐淡薄在人们的“举手投足”中,她们一边抱怨着人们的行为,却自然加入到其中的队列;夏天,本是孩童嬉戏的季节,可是污浊不堪的河水,再也唤不醒孩童的天真和单纯;流水是洗涤身心的琴弦,拿出手机的瞬间,好想把这样的情景留存,无耐镜头所及之处,都有不同程度的尴尬,算了吧!等哪天换了场景的时候再来吧!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之后,家乡那些“困难户”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带动下,生活逐渐走出困境,那条狼藉的河流,也成了脱贫攻坚的帮扶范围,弟弟是河长,经常带着媳妇、侄儿去河里打捞垃圾,在他的号召下,河边的住户也加入了治理河流的队伍,每天弟弟下班后,就挨家挨户的“召人”去清理河流,与此同时,弟弟每天下班之后都要在河边行走一趟,发现谁家房后的河里有垃圾,就会带着那家人去清理掉,刚开始时,村民们有些抵触情绪,想着弟弟多事,即便是下河清垃圾也闹情绪,总觉得是弟弟小题大做。渐渐地,在他们亲身经历河流的狼藉以及辛苦“收拾残局”之后的改变,观念逐渐提升,家乡那条河逐渐恢复往日的清澈。很快,村里有了垃圾箱,一百米的距离就摆放着一个,解决了村民丢垃圾的问题。弟弟说:脱贫攻坚这个工作确实辛苦,从贫困户的生活起居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很漫长,但是在政府的努力下,很多村民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得到实惠的同时,也由衷的接受了这样的行动,更可喜的是他们不再那么懒惰了,在精准帮扶的政策下,他们的生活和态度都有了很大转变,尤其是这条河,窗口抛洒垃圾的难堪画面已不复存在。
今年夏天的时候,我带着孩子回家小住了三天,每天太阳日上三竿的时候,孩子就扯着我的衣袖,让我带他们去看河里的小鸭子。别说,现在想去河里玩,要走好远才能下到河边,为了保护河流的安宁,也为了保护村民的安全,那条河有了河道,几乎要好几百米才有一个路口。来到载满儿时记忆的河边,身边的孩童演绎着曾经的场景,他们捡着沙滩上奇形怪状的石头,扔到河里,看着溅起的水花,别提有多高兴了。河里的鸭子结伴而行,似乎也被孩子们的天真所感染,在孩子们的视线里追逐嬉戏,嘎嘎嘎的叫着。于是,湛蓝的天空,翠绿的禾苗,潺潺的流水,孩童的笑声,村民的质朴,偶尔微风拂过禾苗掀起的绿波,确是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真正体现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和谐场景。
让我想起了家乡 家乡的河流是个印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