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最深情的中国式契约
师带徒,是江铜技术传承的重要方式。过去40多年来,江铜不断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传承积累,形成了较为突出的比较优势。这其中,师徒传承,功不可没。传统意义上的师傅,除“授业、解惑”之外,还会担当徒弟们的“精神导师”,传承一种技艺中蕴含的人文品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仅代表一种长幼尊卑的儒家伦理,同时也是精湛技艺流传脉络的真实写照。正如铅锌公司优秀师傅鲁绍晨所言,师徒之间的传承,首先是良好作风和优秀品质的传承,其次才是工作经验和业务技能的迭代。
胡显亮和郭守金是贵冶优秀师徒之一。师傅胡显亮一言一行的率先垂范,才带出了90后徒弟郭守金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格。“全国技术能手”“赣鄱工匠”缪国斌更是名师出高徒,他的众多徒弟中,14人获“江西省技术能手”,5人是“全国技术能手”。
从古至今,师徒相遇有时更像一种缘分。《史记》载,扁鹊与师父长桑君的相遇,经过了整整十年的等待和苦苦寻觅。当代社会,师徒名分淡薄,遇见一名德艺双馨的好师父,或者找到一位执着坚韧的好徒弟,对于师徒双方来说,都是如获至宝的幸事。
随着企业市场化转型,雇佣关系发生变化,传统产业工人的概念被各种用工制度不断稀释,高流动性的非正式工人极少有人把技艺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且,在现代管理方式下,企业的操作方法、工艺流程可以转化为标准,知识和技艺往往固化在一本又一本的操作手册中,所有的生产活动只是人与机器的冰冷对话。有人说,现代企业不再需要低效率的师徒传承。
我们无法忽略的是,企业现代化生产的背后,员工的经验和技术,对于安全生产、效率提高、质量提升至关重要。无论是传统生产还是现代制造,那些真正的高手总能拿捏分毫。而拿捏,本来就是不能被量化和记录的。这种高层次的技与巧的传递,只能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甚至精神层面的交流。学徒们只有长时间地跟在师父的后面观察揣摩,才能真正明白具体含义千差万别的“盐少许”。
标准化,无疑是现代生产的重要理念。但标准之外千差万别的“盐少许”,需要师徒之间的心领神会和深情契约。公司总部同样如此。许许多多无法量化和标准化的立足全局、总揽全局、服务全局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业务技能和协作本领,有时需要师傅领进门,需要师傅传帮带,需要师傅的加油打气和背后支持。所以,师徒传承,无论在生产一线,还是在总部机关,应当成为、也必须成为企业培训的重要方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