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红光 发表于 2010-12-9 17:52:09

[反方]铁证如山,职工高福利低效益拖垮国企

铁证如山,职工高福利低效益拖垮国企

文/汪红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上世纪末,大批国有企业倒闭、破产、兼并重组,导致失业工人增加,银行呆账、坏账成堆,局部地区甚至上演下岗职工拦路堵车、群体上访的恶性事件……历史把这些定性为“改革阵痛”。事隔二十多年,当我们再一次回头看,造成这一局面既有计划体制的客观因素,但更多的则是国企职工高福利低效益的生产方式、工作观念酿成的灾难。

还是让我们看一组具体数据吧。

截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有中小学校1.8万所,在校生610万人,教职工60万人,每年支出办学经费45亿元;医疗卫生机构3700余个,病床占社会总量的三分之一。离退休职工一年的经费700亿元,医疗卫生机构400亿元,教育费用300亿元,住房费用500亿元,一年各种费用负担约1900亿元,约占全国年财政收入的36%。

这组数据显示了一个事实,国家用占全年1/3的财政收入来支撑国有企业的教育、医疗、离退休职工福利政策的正常运转。

十九世纪英国有个企业家叫做欧文,他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他曾在自己的厂区内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工人生活状况的改革。比如为工人建宿舍,在工厂设商店低价供应物品,设立幼儿园和学校,教育工人子弟……为此耗费了大量资金。按理他的企业因为增加成本,很快就会被市场竞争淘汰。但由于他经营得法,超级工人福利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积极性和劳动效率,赢利反而在同行中名列前茅。

这个并没有可复制性的经验被狂热的苏联引用,后来又辗转传入中国,所以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起步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建立了职工高福利制度。本应该由社会承担的住房、劳动保障、公费医疗、幼儿入托上学等等等统统由国有企业买单,以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当国有企业进入徘徊期的时候,企业赢利根本无法支付庞大的福利开支不得不挪用企业流动资金,一而再再而三挪用之后,企业就变成了资不抵债的空壳——职工福利已经掏空了企业资产。

当然,光是国企职工高福利负担,企业还是能够勉强支撑一段时间的。但中国国企为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偏偏实行了一种统包统配、招用分离的用人方式。作为职工福利延续国企允许职工子弟顶职就业,导致二代同厂、三代同厂的关系网现象,既不利于管理还容易产生腐败,更容易造成职工素质下降,生产效率降低。

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八十年代国有企业最困难时期,约有20%至30%的职工属于“冗员”, 企业的有效工时仅占全部工时的40%至60%。说句不好听的话,10个人事15个人干,哪里谈得上利润?况且厂外还有一大批候岗子弟。

可以肯定地说,国企职工并非有意吃垮国企,但国企倒闭与国企职工的劳动效率低下,福利待遇高得脱离社会发展实际是密切相关的。除了体制因素外,社会主义大跃进思维也起了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作用。今天的国企和私企都要从中吸取教训,脚踏实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繁荣做贡献。

沩水云飞 发表于 2010-12-10 07:33:50

数字比较有说服力。

孙金栋 发表于 2010-12-10 08:59:02

为我的好朋友汪大版鼓一掌。

汪红光 发表于 2010-12-10 10:36:07

谢谢孙先生鼓励

暴雨 发表于 2010-12-10 10:56:31

论点、论证、论据充分,是篇佳作。学习了。

szlmhtx 发表于 2010-12-10 11:05:30

投这篇一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反方]铁证如山,职工高福利低效益拖垮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