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乡村夜校激起的“蝴蝶效应”
高寨,地如其名。村落挤在高高的山上,封闭而孤单。这个开阳县最偏远的乡,8个行政村中,6个是国家级贫困村,2个是省级贫困村。
大山,千年横亘。贫困,仿佛枷锁,压得人喘不过气。
时间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山还是那座山,乡却已不是那个乡。兜兜转转的盘山路旁,陡生出一排排大棚;祖祖辈辈种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主粮,换做金丝皇菊、辣椒、葡萄、八月瓜、艾草等琳琅满目的“姹紫嫣红”。
是谁点燃了火种?
2020年11月17日,原本偏中之偏、穷中之穷的高寨乡久场村里,一堂主题为“食用菌种植”的培训课正在乡村夜校里进行。台上,是外省专家带着口音的悉心教授,台下,是如饥似渴、闪着求知光亮的眼睛。
故事,正好从这里说起。
志气之变
从“要我富”到“我要富”
下午2点,久场村杨家寨组村民李群,从食用菌种植基地请假赶回家中,带上笔和小本,便匆匆赶往位于村委会的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
尽管距离开课还有段时间,但生怕错过的李群一路上不停加快脚步,第一个赶到夜校,静静等待开课。
这是全市目前唯一的省级示范夜校,课程内容设置灵活,“有讲优惠政策的,有讲种养殖技术的,还有文明宣传的,”李群说,开课时间也“随行就市”,“农忙时就晚上开,平时有需要就加开,像这个食用菌种植,现在正是关键时候,我们白天也上课。”
回想起三年前的首次夜校课,李群记忆犹新。
那是夜校正式开课的前一天。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动员大家上夜课,但是响应的村民并不多。李群清楚地记得,不仅仅是别人,那时的自己思想上也还有些“懒”。过久了在田土上靠天吃饭的日子,有农活就忙起,没农活就在家休息,一年到头够吃就行,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富不起来,自己能有什么办法?
“村里马上就要开始上夜校课,你去听听,看看能有些啥收获。”
“什么夜校课,有啥好听的,能有什么用?简直浪费时间,还不如在家带娃!”
“这可不像学生上课,老师们是来讲脱贫的好政策,是教你们脱贫的正儿八经的技术。你们还年轻,学到了技术,还怕以后富不起来吗?”
在村干部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李群最终抱着听听看的态度去了夜校。“反正离家近,不如去凑个热闹。”
2017年10月25日,久场村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正式开办。这所村民们闻所未闻的“夜校”,瞄准了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部分群众信心不足、自身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以“志智双扶”为主线,着眼于产业带动、技能提升、政策宣讲、知识普及,力求通过精神补“钙”,激发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鼓舞群众脱贫致富的士气和信心。
▲位久场村的食用菌生产大棚错落排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