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66 发表于 2021-5-1 17:04:36

解码疫情下的“新就业”

    来源:工人日报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世界各地相继陷入停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一个人,在这场全球性的灾难面前,很难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疫情的持续,也给行业经营者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如何在危机中谋生存、甚至化危机为机遇,是不得不应对的巨大考验。
  所谓危中寻机,就是一些充满创造力的企业通过自身挖潜、资源整合,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传统就业方式,让数字化就业、情感劳动、远程就业、共享员工等新型就业形态,为更多人所知。
  本期《劳权周刊》特邀劳动法专家、市总工会法律顾问邱婕,就当下新型就业形态进行深度“解码”。
  关键词① 数字化就业
  【现象】李佳琦、薇娅的走红让人们见识了“直播带货”的魔力。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直播因“宅家”的特点再次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与此同时,“云赏花”、“云看球”等由居家隔离无聊而引起的“云上狂欢”,也在改变着人们的认知。网上娱乐方式的兴起催生了另一新兴行业的产生,并且再一次推动了数字化就业的发展速度。
  据媒体报道,一批原本在外省市就业的农民工群体正在进行整体转型,从建筑工人等行业转而成为人工智能训练师,26岁的龚飞和弟弟便是其中之一。春节期间,他们一直待在贵州铜仁老家,从事人工智能训练师工作,工作地点就在县城,还能在家办公。
  龚飞每天的工作是将屏幕上成百上千幅内容各异的画面标注成两类——比如,一场公开比赛图片中的“进球”和“非进球”,训练机器识别何为“进球”镜头,或者按照其他的需求去标注画面。龚飞说,大家的需求不再是简单地看剧,还想看更精彩有趣的片段、集锦,更主动地找到自己最想看的明星或者场景,而他的工作意义正是训练“人工智能”。
  支付宝提供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平台上新增了25万小程序,带动了75万个程序开发和运营岗位。在陕西、贵州等地,数千名滞留农民工就地做起了人工智能训练师,为数据打标,这也让很多农民工决定留在当地就业。
  数据同时显示,疫情发生以来,已有164万人通过平台实现灵活就业,其中90%为疫情中受损最严重的服务业岗位。此外也不乏人工智能训练师、网约配送员等新职业及各种兼职岗位。
  解码 做好数字化转型的准备
  去年讨论劳动的数字化转型时,似乎还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而今天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前进了一大步。
  大势所趋不可抗拒。数字化转型在今天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企业的组织形态、管理方式都在以更快的速度向数字化转型,劳动方式也必然随之而变。
  在VUCA时代,组织的敏捷化与数字化共生。在疫情中最不受影响的是“数字化劳动力”,也有人称之为数字虚拟员工。其本质是具有替代人执行行动能力的软件,可以实现流程自动化。人社部已经率先认可了电子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为构建数字化劳动创造条件。数字化劳动在赋能员工的同时,也需要员工具备更高水平的数字化技能。
  数字经济对就业的“U型”影响已经展现:一方面,数字经济在“稳就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兜底作用。可以预见,受疫情影响而在传统领域失业的群体会迅速转入低门槛的数字就业中,数字就业将发挥劳动力市场中的海绵效应。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将赋能高技能群体,提高他们的收入。而劳动力市场中的中间层将受到冲击,这一群体需要给予数字技能的培训和提升。
  劳动者们应该开始思考:你的工作将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毕竟从前卖锤子的老罗都开始做主播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码疫情下的“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