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现:根治建筑顽疾的土专家
来源:工人日报操着浓重的邢台南河县口音,消瘦的脸庞,中等身材略显单薄,这是王俊现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虽然刚刚退休的他已是一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却习惯所有员工称呼他——“掌柜子”,在现代化的社会里,这句带有传统家风意味的称呼,却饱含着浓浓的家的味道。
了解王俊现的人都知道,生活里的他并不善言辞,可一聊起建筑施工技术,老王总会滔滔不绝地打开话匣子。在公司员工眼中,王总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总带着农家人特有的质朴和憨厚,平日里他更像公司大家庭里的兄长,可一旦严厉起来,又像慈父和良师益友。
在公司近30名管理人员中,很多人都是从年少时就跟随他步入工地从零学起,他们都衣着朴实、心醇气和,保留着农民工特有的淳朴。王俊现带着他的“土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忙碌在建筑工地上,他凭着别具匠心的钻研态度,攻克了墙体裂缝、顶板裂缝、屋面漏等建筑业施工难题和痛点。他从未间断过实施技术创新,并无私向业界同行推广着破解各类建筑施工难题的方法,为整个建筑行业带来了一股“清流”。
农村娃的打工逆袭路
王俊现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9岁那年,母亲突然离世,只剩下种地为生的父亲拉扯着三个儿子。
“刚参加工作时,我还是很幸运的。”回想起步入成年的第一份工作就进入建筑行业,王俊现至今感到庆幸。一个没有任何手艺和技术的农村娃,为了家庭的生计去打工,走出去的每一步都充满着未知数。1973年,18岁的王俊现开始了务工生涯,在人民公社的年代里,“挣工分”是支撑家庭的主要来源,他开始在工地上干壮工,每天的劳动报酬是两角钱,在生产队又能积上一个工分。
王俊现更庆幸的是自己刚入行就跟对了师傅,曲修路是他人生里的第一个师傅,这位在乡镇里赫赫有名的泥瓦匠,是靠着技术吃饭的人才。用句现在的流行词,在集体经济的那个年代里,王俊现的师傅就是建筑工程队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
“师傅真心教,徒弟勤恳学!”看着年轻力壮刚入行的王俊现手脚勤快能吃苦,脏活、累活抢着干,曲修路自然喜欢得不得了。计划经济时代,建筑队承担的工程大都是集体企事业单位及国营单位的房屋建设、校舍的修缮工程。王俊现从最初的壮工干起,跟着师傅学习泥瓦工、木工和钢筋工等施工技法。
“工作以后,除每个月上交生产队30元,换来生产队的30个工分外,我自己每月能挣到五、六元钱,每年年底才结算一次,基本上全都交给了家里。”王俊现参加工作没多久,工程队里就传来减员的消息,危机感倒逼着他更加踏实和勤奋,只有学到技术才能在施工队站稳脚跟。“在那时候的工地上,中午吃饭可以吃到白馒头和饼子,我为了给家里多挣点工分省点饭票每天中午只吃饼子。”
钢筋工有别于其他工种,需要看懂图纸才能下料施工,王俊现开始潜心学习起来,看到徒弟更加上进勤奋,曲修路偷偷把《钢筋加工手册》的技术书籍送给了徒弟。就这样,利用早班抓紧干,午休和晚上挤时间看书学技术。师傅鼓励他尽快成长为队里的技术骨干,凭真本事去养家糊口。
王俊现至今感恩这份改变了他人生的师徒情,正是在师傅的帮助和引导下,经历了四五个年头历练后,他开始在施工队崭露头角,相继走上施工员、技术员岗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