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雨
唐诗宋词中的雨作者:张 嘉没有生在多雨的江南水乡,却羡慕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小巷。喜欢在细雨蒙蒙的清晨,坐在窗前,看着窗外坠落的雨滴把布满灰尘的树叶洗得一尘不染。当雨滴滴落在青石板上,那些不如意的事好像也随着雨滴一起烟消云散。沏一杯清茶,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这样或许不会辜负大自然的馈赠。
当然最好的应该是翻开唐诗或者宋词,在唐诗宋词中寻找古人笔下的雨。在我的世界里,我觉得雨是生于凡尘而又落于凡尘的精灵,但是在唐宋文人的笔下,有些雨是万物复苏的化身,有些雨是忧愁、凄清的象征。有人说蒙蒙细雨是洗涤忧愁最好的良药,也是最亲近大自然的一个瞬间。
在唐寅的笔下有“雨打梨花闭门深,忘了青春,误了青春”的感慨,在秦观的笔下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忧愁,在李商隐的笔下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思念,无论哪位文人笔下的雨都寄托了自己心中最真实的一份感情。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的这首词写出了人生3个阶段听雨的感受,每一滴雨滴都是一个年龄段的禅语。细品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能在细雨蒙蒙的世界里,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感悟唐诗宋词中逐渐凸显出来的意境。
今年的春天是个多雨的季节,春雨叫醒了沉睡的大地。在历代文人的笔下,雨总是和愁难舍难分。同样是听雨,但是在蒋捷的笔下,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中写出了不同的听雨感悟。与其说《虞美人·听雨》是一首词,不如说是蒋捷的一段人生哲思语录。
蒋捷少年时在“歌楼”上听雨,壮年时在“客船”中听雨,暮年时在“僧庐”下听雨,虽然在每个年龄阶段描写听雨都是一句话,但是把听雨的心境却描写得淋漓尽致,引发不同年龄段读者的深思。
少年不识愁滋味。蒋捷笔下的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用一个“昏”字写出了年少生活的奢靡,一直在纵情享乐,却不知道愁苦的滋味,这是蒋捷对自己青春年少不懂光阴易逝的惋惜。那时候年少轻狂,纵情于笙箫歌舞,词中用“歌楼”、“红烛”、“罗帐”侧面写出了自己曾经的年少无知,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对年少时期的幡然悔悟,但是时间不会回到从前,那些年少的时光,只能成为自己壮年时的遗憾。
由少年到壮年,蒋捷经历了一去不复返的光阴荏苒,经历了岁月的洗刷和时间的沉淀,相比而言,壮年和前面可谓是天壤之别。壮年听雨的地方是客船,这个时候的作者为了生活奔波而羁旅异乡,他的心智已经成熟了,但是在岁月的磨砺中多了孤独和忧愁,同时也夹杂着莫名的伤感。
暮年时蒋捷在僧庐下听雨,此时的蒋捷已经经历了一辈子的风风雨雨,同时也从人生的大起大落中走了出来,对于生活和人生也有了很多感悟。虽然此时能看透世间百态,但是却不能真正做到洒脱自如。僧庐下听雨是蒋捷对万事勿念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自己经历世间坎坷却还有放不下的忧愁的一种无奈。
当然,我们无论怎样都不要去抱怨生活,也不要抱怨自己,一定要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生活是自己的,心情也是自己的,当你没有办法改变现状、改变生活,那你就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情,毕竟光阴是一去不复返的。
唐诗宋词中有很多写雨的,每一位文人笔下的雨都能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也能从不同的雨中寻找自己对于雨的感悟。大自然的每一次馈赠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揣摩、用心感受。 学习老师佳作!文笔很好 写的很棒。有大家风范 老师可以多写一些反映班组职工工作生活的稿件哈 美文佳作,值得俺深读。 大自然的每一次馈赠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揣摩、用心感受。 文笔不错,多从班组中找素材更好
回 2楼(张丽) 的帖子
谢谢老师!回 5楼(为生歌唱) 的帖子
谢谢老师,正在转变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