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湖 发表于 2021-5-17 21:49:35

婆婆包粽子

      转眼之间,又是一年沉思缅怀、玉粽飘香的端午节!说到端午,不仅让我们想起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让我们想起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美食或活动,其中,包粽子就是最传统的一项习俗。每逢这时,婆婆也不例外,会按照以往的习惯,为我们包上一大锅粽香浓郁,而又寓意深长的粽子。
      婆婆是个传统的家庭妇女,持家守业、相夫教子是她这一辈子不变的生活理念。自从我走进这个家庭,20多年来,婆婆在端午节亲自包粽子的习惯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总是满怀着对生活的热情,给这个传统节日带来一份厚重的仪式感。
      每到端午节前夕,婆婆会和往常一样从超市采购回一大堆的包粽子原料,然后按照多年来祖祖辈辈、你帮我带流传下来的程序,先把江米、红枣、花生都提前用水泡了,再把粽叶洗尽用一大锅开水煮了。婆婆说江米泡泡煮出来的粽子才会有粘性,粽叶煮了才有韧性,包起粽子来叶子才不会断裂。
      有时候回婆婆家,会恰巧遇见婆婆正在包粽子,只见她坐在一个小凳子上,面前摆着大大小小的盆,有的放着花生、红枣,有的放着江米,有的放着粽叶和粽子成品等等。见我们进来,婆婆一边招呼着我们,一边不紧不慢、动作娴熟地继续低头、弯腰、拿粽叶、折叠、放花生、放江米和红枣、捆绑成型等。她不会因为说话而少了一道工序,更不会因为分神而包出一个瑕疵品,而且,粽叶不论宽窄大小都能在她的手里包出一个个标准品。
      我是不大会包粽子的!小时候由于物资缺乏,大人们很少包粽子,有关粽子的概念那是从课本上学来的。记忆中的端午节,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从山上割来艾草,插在自家的门上用来驱毒避邪。手巧的奶奶则用绣枕头的各色丝线捻成五彩绳戴在我们幼小的手腕上和脚脖子上,或者用各色的彩布绣一个玲珑剔透的艾叶包挂在我们的脖子上,当时心里那个美啊,崩提有多爽了。小朋友们相见则会自豪地伸出嫩嫩的手腕,比比谁的五彩绳更鲜艳,谁的艾叶包更漂亮,那喜悦的心情荡漾在稚嫩的脸上催开了心底一朵朵童真的幸福之花。
      后来成家之后,每逢端午,我也会搬一个小凳子坐在婆婆对面,学着她的样子包起来。婆婆看着我笨拙的样子总是耐心地指导:“粽叶折叠起来以后要先放颗花生,防止米漏下去。米要虚虚地放,不可塞得太实太满,否则煮出来的粽子会很硬”。于是,我就在婆婆的指导下,拿起粽叶,左比右划折腾一番后,按照婆婆教的方法,先放几颗花生,然后再把江米、红枣、缅怀、祈福,还有对这个节日的隆重敬意等统统装进去,裹起来,包成一份份不同的心境。尽管技术还不够熟练,总是不间断地重复返工,但这个过程却足以让我陶醉。此时此刻,我可以全神贯注地包,可以带着一份感情去包,更多的是带着一份缅怀去包。当然,也可以思接千载,意达郢都,去感受屈原当时抱石投江、郁郁而终的绝望和痛苦;去感受幽幽楚风、香草美人的浪漫遐思;也可以去尽情想象汨罗江上龙舟竞渡、黄酒当垆的热闹场面……
      粽子包好了,就开始漫长的煮啊、煮啊。听婆婆说,煮粽子也是需要技巧的,先用大火让外面的米粘结定型,然后再用小火慢慢地煮,这样才不会因米漏而糊锅。粽子上火以后,随着江米、红枣和粽叶的充分渗透融合和慢慢成熟,一股浓浓的粽子香便弥漫了整个屋子和我的心田。
      这么多年来,尽管目前超市里卖的粽子林林总总,各种品牌的、各种馅儿的应有尽有,但在我的印象中,总是感觉只有婆婆包的粽子才最好吃,最香甜,也最有味,且大小适中,软硬适度。期间的原因,不知是长期以来,味觉在潜移默化中的口感养成,还是粽子里包裹的亲情在反射着心理作用。端午那天,当全家人围坐一起,婆婆把热气腾腾的粽子摆上了餐桌,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粽子,一边小心翼翼地剥着粽叶,一边闻着幽幽的粽子香,急于把那滑嫩的、温润的粽子送之入口,一解己馋,而婆婆则拿着白糖罐在一旁不停地叮咛:再放点糖,这样吃起来才会甜。于是,一顿香喷喷、热腾腾、甜蜜蜜的端午粽子,便在婆婆的张罗下成为这个节日里最厚重、最香甜,而又最有传统意义的味道。

dongzi 发表于 2021-5-18 11:01:28

厚重的情怀,香甜的记忆。
欣赏素菊老师美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21-5-18 15:51:24

很快就是端午节了

zj66 发表于 2021-5-18 20:34:53

有传统意义的味道。

张丽 发表于 2021-5-18 21:07:02

不管是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还是大年三十的饺子,吃的是美食,品的是情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婆婆包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