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未捐款的学生拍视频?献爱心不该强迫
正观新闻陈若松
5月17日,湖南湘西。一小学二年级老师让没有捐钱的十几名学生站成一排,拍视频发到家长群并说“请家长支持一下”。学生家长称,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建议每个学生捐6块钱,孩子忘记告诉自己就没有捐,看到视频后确有家长可能因为尴尬捐了钱。家长说,献爱心变成强迫式,很气愤。
没有捐钱的学生被集体拍视频,还被传到家长群,这样的一幅画面,让人看着太不舒服。原本学校组织捐款是一件好事,能够培养孩子的善心,但湘西这名老师的做法,却让善心变了味。说是请家长支持一下,实际上却是拿孩子“绑架”家长,让学生和家长不得不捐。而且让孩子排队拍视频并传到家长群,也涉嫌对孩子变相体罚,是对孩子的人格侮辱。显然,该老师的行为十分欠妥,严重违背师德。
而这名老师之所以有如此违背师德的举动,除个人道德因素外,恐怕也与当事学校有关。视频显示,该老师曾说“今天必须要完成任务”。这短短一句话,暴露出这次学生捐款事件的一个真相——老师之所以强制学生捐款,很可能是因为学校下达了任务指标。而且该老师明确要求每名学生捐6元,数额如此精确,不是任务指标是什么?
因此对于这起事件,批评和要求处分涉事老师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也必须明确学校甚至地方教育局的责任。更进一步说,遏制类似的强制学生捐款现象,不能只靠处分一两个涉事老师,更要从学校和地方教育局着手。
首先,最基本的,学校也好,教育局也好,都不能强制学生捐款,也不能强制给老师分派捐款任务。
其次,要防止组织捐款过程中的“层层加码”现象。很多时候,教育局、学校虽然没有强制学生捐款,但到了年级那里,就变成都要捐款;到了老师那里,又变成每人必须捐多少。例如2018年,广东省茂名市推行“日行一善”活动,希望学校以此为契机,为患病家长尽量提供更多的协助。结果到了部分老师那,就成了必须为患病家长捐款。这种“层层加码”现象如果不遏制,“有违师德”的老师就还会出现。
第三,学校应避免将捐款多少与老师绩效、奖金、各种职称评选等挂钩,更不能将其作为学生道德素质的评判标准。同样的,教育局也不能将捐款情况与学校的德育成绩、学风建设等划等号。唯有如此,老师才不会在层层压力下,想方设法逼学生捐款。
当然,这些不能只靠学校和教育局自觉,还需要相关法规的约束。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学校不得强制要求或者设置条件要求学生及家长捐款捐物。这一《规定》对推动学生捐款规范化有重要意义,应该尽快出台。
捐款是自愿行为,无论学校和老师有何种名义,都不能将其变为强迫式,更不能区别对待未捐款学生,甚至拿学生“绑架”家长。就此而言,这起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所有学校、老师都应引以为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