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的“千钧之力”和师徒情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在自传小说《青春》里写到,“你内心肯定有着某种火焰,能把你和其他人区别开来。”这让笔者想起了张海明。也许,很多人并不认识他,但应该认识“大国工匠”“陕西省技术状元”“陕西好青年”“一级技师”“陕西青年岗位能手”“集团劳模”“科技明星”……张海明这些“身份”本无交集,但它们的共通性大概可以凝练成一个“奋斗者”的标签。
从状元出发
2013年10月,张海明的“身份”有了实质性的刷新:陕西省技术状元。
为了它,张海明花了4年时间。4年前,张海明从延安大学毕业,进入延长石油炼化公司成为一名一线工人。那时正值“十一五”,石化能源开发利用渐入“黄金期”。石油学子刚刚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纷纷要以志为国献石油,这一点在张海明身上体现得更为强烈。“成为一名炼油技术大拿”是他的梦想,但在外人看来,他选择的起点与梦想似乎差得太远。
张海明是一个喜欢探究事物本质并加以区别的人。读大学时,他的思维跳跃性就很强,对技术有热忱,对一件事情如何运作的原理喜欢穷根究底。“他不相信一个工艺一定要固定匹配什么工艺,如果逻辑关系被打破,成为一种超常组合、跨界组合,就会创造一些新东西出来。”
这些特质,被他成功复制到了职业生涯,并贯穿其中。凌晨三点、40度的高温天、闷如桑拿房的抢修条件,张海明在不同抢修现场“摸爬滚打”,从零开始练习基本功。在他的办公柜子里,摆着一叠石油炼制的书,看得出来它们都是被过度使用的。他的勤奋使他变得与众不同。
2013年,机会来了,单位派他去参加陕西省“延长杯”技能大赛。接到这个任务,张海明第一反应是懵的,因为他是苯抽提操作岗,竞赛工种却是汽油加氢操作岗。但他暗暗下决心,“非拿第一不可”。
一切从“0”开始。第一道难关,因所在岗位人员紧张,他不能像其他参赛者一样脱产训练。两个月里,张海明把自己“锁”在宿舍里。房间很小,但丝毫不影响训练发挥。“练习到最后,几乎仿真实操系统的所有bug,我都了如指掌。”
“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这句话用来描述张海明非常贴切。10月30日,经过两天3个项目7支代表队激烈角逐,他如愿以偿成了“陕西省技术状元”。
这之后半年,张海明成功用争“状元”学到的理论指导了实践,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2014年5月,榆林炼油厂10万吨/年苯抽提装置扩能改造,改造“领军”人物落在了他身上。一番“折腾”下来,榆林炼油厂重整装置产品汽油辛烷值及收率均有提高,苯抽提装置苯的质量由石油苯提升为优级苯。他被评为科技明星。
在这之前,张海明没有承接过如此庞杂的工作,但也欣然领命。“各装置我都摸过,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我也乐于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对他来说,如果是他的工作,他就想办法把它做好。
2015年10月,延长石油首次组队参加全国和石油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由张海明“挂帅”。
“当时我们练习简直到了很high的忘我境地,经常一抬头发现天已经黑了;再一抬头,就到了清晨,真的忘却了时间,忘记吃饭和喝水是常事。”
三轮淘汰赛,全都晋级。历经全国68支代表队近200名“尖兵”5个项目的激烈角逐,10月18日张海明团队捧回了团体“二等奖”,他自己则成了“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
面对众多的荣誉,张海明很平和。他把原因总结为“运气好”,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
做有技术信仰的人
平时不管再苦再累,张海明都能睡着。2019年这个春天,他失眠了。一周多来,他一直受到两股力量持续的、无间歇的“撕扯”。
一边是厂里即将举行的中层副职竞聘,即便落选他至少还是技术员,虽然是最基层的管理者,但还算是“有身份”的人;一边是集团公司启动首届“高层次技能人才”聘任,但要重新回到一线和兄弟们一起实干,然而“一级技师”是对一个“技术人”的最高褒奖。
在张海明看来,离问题最近的地方,也是离创新最近的地方。他是一个有技术信仰的人。一周后,他选择了后者。
早期为了解决装置的疑难杂症,张海明做了很多研究。因受到重整装置气相脱氯的启发,他曾设计出一种连续重整自产燃料气预处理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工人搞创新,接地气,切合实际,不用高大上,小发明也能解决大问题。”
后来,他参与榆炼10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长周期运行技术改造项目,提出了预加氢反应系统压降、装置氯腐蚀、重整反应水氯平衡、再生工艺操作、汽轮机组空冷岛防冻和重整四合一炉防腐蚀等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的措施,10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运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得陕西省石化科技奖二等奖。
那段时间,技术组办公室的灯经常到凌晨两三点还亮着,在最后的攻坚阶段,各个“关口”的技术员们甚至自愿被“关”在装置现场连续熬一个礼拜。“那时的我们像一股麻绳,拧着劲,就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逐渐地,张海明明白,生产一线是创新发明的沃土,新时代的工匠需要用实践应用来检验创新的成色。2017年,这个观点的现实价值越发凸显。石化行业伴随着油价震荡,行情不容乐观,企业贴合市场导向运行,“啥利润高产啥”变成了题中之义。厂里鼓励技术骨干大胆去质疑、去创新。彼时石油苯-545比石油苯-535市场价格优越很多,车间把这项艰巨任务交给了他——负责石油苯换代升级。这又是一个陌生的工作,他多次咨询当时的业内专家,探索方案的可行性,得到的答复却都是“否定”的。
但是执着的张海明有一种自信,“我觉得大部分的问题其实都有办法解决,真正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理论上来讲是不存在的。”他开始深钻细究20万吨/年苯抽提装置运行操作,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工艺参数都作深入研究。一周下来,车间成功生产出合格的石油苯-545,每年至少为企业增效1200万元。
对于想要走在最前沿的人来说,挑战是必然,而突破它,就站在了全新的起点。在取得这些成绩之后,张海明仍然活跃在一线。他的创新成果也在不断添新。这些年,他共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00余项,为企业累计创效6亿元,2项创新成果在全公司推广应用。
共筑同一个梦想
从来就没有盖世英雄,平凡人身上才最能激发英雄气概。
2020年1月到2月底,张海明没有回过家。生活区的防疫工作、厂区的平稳生产是他心中的头号大事。“作为班里管理人员,要起到带头作用”,他也放心不下兄弟们的安全,“我不可能把他们放在这儿,自己就去休息了”。
作为一线工人,张海明早已习惯与常人不一样的作息,并已逐渐找到了如何与困意“友好”相处的方式。“只要不坐在凳子上,困了就去装置多转一下,多走动一下,就不会打瞌睡。”
那段时日,清晨五点站在装置至高点,可以看到第一秒的日出。天气清冷得可以呵出雾气,但缓缓爬上来的晨阳能带给张海明一种格外的平静和抚慰,整个炼厂还在沉睡,安静得仿佛只有他一个人。面对胸前的党徽,他想做点啥。
他粗略算了一笔账:目前,车间高级工12人,占比10%;技师2人,占比不到2%;高技能人才占比12%,远远低于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28%。眼下企业比任何时刻都需要人才,既然成长通道打通了,应该让更多的“星火”汇聚起来。
3月份,张海明向厂里递交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申请方案。“一个人技术再强、能力再有,也是有限度的。让身边的工人兄弟都强起来,才可以星火燎原。”
此前,张海明以单时课、单点课形式进行内部交流,通过师徒带教的形式进行“传、帮、带”,让厂里数以百计的新员工受益。累计带徒弟100多人,教学1000多课时,帮带出技师、高级工等18人,培养出陕西省、集团公司技术能手4名。
久而久之,张海明成了技术界的“活雷锋”。新进员工对他第一印象:“阳光,正能量”;老搭档们则称:“张海明会思考,善总结,非常easy going!”
一年比一年忙碌的张海明也收到了很多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但他用坚守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技能大师干到底,最终会是个什么样子?我想打个样儿,让更多的工人看到希望。”今年1月延长石油职代会上,作为21人组成的主席团成员之一,张海明郑重向组织递交了他的议题,主旨有二:其一,继续畅通技能人才通道;其二,继续选树培养新的技能大师。
如今,以张海明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旗下聚集了“陕西技术能手”、工艺高级工程师、设备高级工程师、工艺技师以及几个技术骨干。这些人都是各条战线上的“尖兵”,他们的领域各有侧重,但他们怀揣同一个梦想:立足生产实际,开展新工艺新技术的革新与应用。
……
正是这样一批人,埋头苦干,低调务实,靠技术取胜。这份工匠精神,可能会令他们前行得更慢、更难,但是他们乐此不疲。
是的,在这个百年老企里,努力和创新都会得到尊重。而今,“十四五”新征程已开启,未来可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