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z72 发表于 2021-5-22 17:24:18

职工创作

百年再启航 建功新征程
品味红歌里的幸福
“开会开会了,谁在电话边上,出来讲话了”“俺娘俺娘,我来了”“奶奶奶奶,我第一”。每天晚上,年近80岁的母亲准时在家庭微信群里开会,小字辈们争先抢后的报到,阵阵欢快笑声在空中飞扬……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是毛泽东在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的亲笔题词。母亲正是80万治淮大军的一员,她的身份是靠工分拿钱的农民工,由电站家属连管理。母亲回忆说:“那时抬的担子真重,杠子一压上肩膀,身子就矮了一截。你姥姥姥爷是真心疼呀,可大家都咬着牙这么干活,我也就挺下来了。”这位当年的参建者,在60年代靠工分每月能挣70元钱,是父亲工资的两倍,更是家里家外的大忙人、顶梁柱。连续多年高强度的体力活和超负荷的劳作,让她的关节、腰椎常年疼痛。已年迈多病的她,却总是笑声朗朗、容光满面、信心十足。
听毛主席的话,跟中国共产党走。对那个年代的人,是心无旁骛和最重要的事情。母亲出生在舒城的农村,在她的记忆里,除了有庄稼人的辛苦,还有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更有对学堂的奢望。新中国的成立,让她与全国人民一起走进了春天。11岁迈进渴望已久的小学,16岁参加佛子岭大坝建设,20岁成为工地娘子军的主力。“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时代召唤,“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艰苦奋斗”成为必胜法宝,也让她由柔弱变为刚强。红旗飘扬的施工现场,高耸威仪的大坝,干净整齐、花园式的厂房库区。建成后的佛子岭水库集灌溉、泄洪、供水、供电为一体,在建国初期至80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县城的工业生活供水、供电均来自五台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1000千瓦的佛子岭水电站。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母亲没想到,她的孩子们会继承衣钵,先后加入了国家基建行业安徽电建二公司的队伍。在全国首台60万千瓦机组淮南平圩电厂建设时,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怎么也算不出这样机组,究竟能发多少电,究竟能为多少个厂、区域供电。她更不知道,在前仆后继建设大军的努力下,安徽电建二公司已完成了国内外电站主体工程208台,装机逾8000万千瓦,并获得了“与中国电力同行”的时代美誉。安徽电建二公司以“世界能源,中国能建”为己任,“32551”总体发展战略已描绘蓝图,建成行业一流的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冲锋号角已全面吹响。母亲坚定的告诫:“你们要响应党的号召,不要怕吃苦,更不许偷懒耍滑,要好好学一门技术。要清清白白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当企业的优秀员工。”
时至今日,中国的“基建狂魔”称号享誉全球,电力建设仅为冰山一角。新中国腾飞、复兴之梦正建立于国家的各行各业,已植入无数华夏儿女的心中,并转化为不同战线的岗位精英、行业工匠、党员群众的努力和付出,集聚了全国英雄儿女、优秀员工的智慧与力量。
磅礴发展的祖国,让算不清楚发电量的母亲明白,从此再也不用担心电荒,不用担心老无所养、病无所医,不用再有天涯海角的牵绊,便利快捷的生活、养老机制、社会福利和来自社团、亲友的关爱与照顾,不仅让母亲有了积蓄,更有了享受幸福晚年的信心和底气。
青丝转为白发,年迈的母亲仍满怀着对中国共产党、对毛主席的感恩与真情。在全国喜迎建党百年华诞之际,在母亲召开的家庭会议里,她再次深情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下我的身,党的光辉照耀我的心”歌声从手机里传来,我仿佛看见了年轻的母亲正艰难的推着车,看见了拉灯夜战、读书学习的同事,看见了满身油污、大汗淋漓的抢修工人,看见了站在电站大礼堂的舞台上,母亲扎着头巾、戴着围裙载歌载舞、幸福而又甜美的笑容……



吴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职工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