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志:将创新“做到极致”
来源:工人日报对待工作他心怀“凌云志”,对待创新他不坠“凌云志”,先后荣获“中国中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中铁科技创新优秀人才”等称号,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他就是中铁电气化局科技部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云志。
研发成果供不应求
国内唯一的地铁专用检测车就是林云志带领团队研发的。它可以对限界、接触网、轨道等参数进行动态测量。
“之前都是人工做静态测试,2008年开始研发的测试车可以实现动态测试,如果说前者相当于用血压计量血压,后者就相当于背了个仪器在身上动态监测。”林云志经常形象地将地铁检测车功能介绍给各方业主单位,检测车用雷达等传感器实现连续自动检测,可以精确到毫米。目前,检测车不仅满足公司需要,还为外单位提供服务。“‘档期’都排不过来。”林云志对自己的研发成果甚是骄傲。
研发成果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是对创新者最好的褒奖。林云志团队研发的大功率有轨电车充电机也实现了产业化,并运用于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运用这种充电机,有轨电车进站后25秒内就能充满电。
林云志始终围绕轨道交通设备这个大系统进行研发,这些科研成果相辅相成,贯穿于轨道交通全生命建设周期的始终,形成了“集成——施工——联调”的全过程体系。截至2019年末,我国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有43座,运营总里程达到6468公里。
既有前瞻眼光,也有足够定力
1992年,林云志上大学时所学专业是电网继保,1998年进入清华大学读硕士,学的是高电压。工作后一直是跟电力电子打交道。2018年,清华面向全球特招了100名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林云志从数千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清华大学在读博士。
他看好电力电子这个领域的前景。“这个专业对技术人员要求比较高,既要懂弱电控制,还要有强电概念,应用范围比较广。”事实上,技术创新既考量是否有前瞻性眼光,找准研究方向,也考验是否有足够定力,沉得下心。
“技术的面太广了,不可能啥都懂,啥都精通,必须坚定自己的方向,集中精力做好一两件事情就很不错了。”他说。眼下,林云志和团队在做一项更宏大的研究——柔性牵引供电系统。“它的特点是能量控制更灵活、便捷。”他说,这也是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可提高电气化铁路的稳定性、可靠性,更绿色节能。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早期绿皮车行驶过程中,每过一段时间车厢里的灯会暗一下,那是因为存在无电区间。如果采用柔性牵引供电系统,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些研究依然植根于电力电子技术,但又从他最初聚焦的轨道交通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页:
[1]